淮安清江浦 图源:中国民族网
淮扬文化是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它源于中国江苏省的淮河与扬子江下游地区,包括扬州、泰州、镇江、盐城、淮安等地。这一地区位于长江南北,紧邻京杭大运河,地理上连接南北西东,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淮扬地区河多水多,船多桥多,呈现出古、文、水、绿、秀的地域风貌,形成了清新优雅与豪迈超俊相结合的显性特征。淮扬文化是淮扬地区人民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历经世代耕耘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双重财富。它的形成与运河、淮河、淮盐等自然因素紧密相连,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淮扬文化的独特风貌。
淮扬文化的发展历史
淮扬文化,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的古邗沟——大运河的前身,这条贯通南北、连接江淮的运河,不仅是古代水上交通的要道,更是淮扬文化不可或缺的地理坐标与精神象征。古邗沟以其独有的魅力,见证了淮扬地区从荒芜走向繁荣的辉煌历程,其和合南北、通济天下的气魄,早已深深镌刻于淮扬文化的血脉之中。
在历史的长河中,“淮扬”这一地理概念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演变。早在《尚书·禹贡》中,“淮海惟扬州”的描述便初现端倪,为后世“淮扬”地域的界定奠定了基础。及至唐朝,《晋书》中首次正式记载“淮扬”,标志着这一地域名称的正式确立。步入明清时期,随着淮安府、扬州府的设立,淮扬地区的行政边界更加明确,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地理单元。
淮扬文化的文化特征
淮扬文化,作为淮扬地区人民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总和,其特点鲜明,尤为突出的是“南北和合”与“务实”的精神。这一文化深受运河、淮河、淮盐等多重因素的滋养,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标识与文化底蕴。淮扬运河与通扬运河(运盐河)这两条生命之河,不仅孕育了江淮东部的城镇,更催生了丰富的文化形态,如漕运、盐运、河工、码头等,展现了淮扬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淮扬文化的基本特质在于“和合南北”,这一特质在内涵、形态和性格上均有深刻体现。内涵上,淮扬文化刚柔相济,既融合了南方的细腻与温婉,又兼具北方的粗犷与豪迈,形成了广泛的普适性和通融性。形态上,“雄”“秀”叠加,既展现了北方的奔放粗犷,又不失南方的清秀细腻,如扬州园林便是雄伟中寓明秀,得雅健之致的典范。性格上,淮扬人“温”“火”有度,言行低调内敛,不事张扬,这种性格的养成源于崇学重教、好学成风的文化氛围。
务实精神也是淮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淮扬地区既是鱼米之乡,也是洪水走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造就了淮扬人民勤劳勇敢、务实创新的品质。他们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如盐运、漕运等,都是淮扬人民务实精神的体现。同时,淮扬人民也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如扬州学派、泰州学派等学术流派的影响深远,展现了淮扬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创新能力。
淮扬文化还有丰富的艺术与文化底蕴。在淮扬文化的艺术殿堂里,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展现了淮扬人民的情感世界与生活智慧;木偶戏则以精巧的制作、生动的表演,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扬州弦词与扬州清曲,作为民间音乐的瑰宝,旋律优美,歌词意境深远,令人陶醉其中。而在手工艺领域,扬州漆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华丽的色彩,被誉为“东方瑰宝”;扬州玉器,则以其温润的质地、精美的雕琢,展现了淮扬工匠的高超技艺与审美追求。
淮扬菜,更是淮扬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与鲁菜、川菜、粤菜并驾齐驱,共同构成了中国四大菜系的辉煌阵容。其讲究色香味形,注重食材的本味与烹饪技巧的结合,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无论是清蒸鲈鱼、狮子头,还是文思豆腐、蟹黄汤包,每一道菜都蕴含着淮扬人民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也展现了淮扬文化的精致与细腻。
淮扬文化的当代传播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古运河畔的三湾公园考察时盛赞“扬州是一个好地方”,强调“古运河还要重生”。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寄语淮安拿出“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眼界和气度,抓住区域条件显著改善的机遇,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好。在新时代背景下,淮扬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务实的精神,激励着淮扬人民高质量建设好文化高地,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争表率、走在前”。淮扬文化在当代的传播,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上,更在于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发展态势。
在文化传播平台方面,中国淮扬菜博物馆作为淮扬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集展示、体验、休闲于一体,不仅讲述运河故事,传承美食文化,还促进交流互鉴。该博物馆坐落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大运河(扬州段)10大世界遗产点之一的卢氏盐商住宅内,占地面积约17500平方米,分为展示区、体验区及室外美食文化街区。通过丰富的展品、生动的互动体验,以及室外美食文化街区的打造,让游客在品味淮扬美食的同时,深入了解淮扬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一案例,不仅展示了淮扬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成为让世界了解扬州的重要窗口。在国际化传播方面,淮扬厨艺课堂的开设推动了中餐文化的海外传播。淮扬厨艺课堂打造一条“学中国菜,品中国味,爱中国人”的人性化传播路径,通过厨师与学员之间的交流,附带人的情感与关怀,让淮扬菜文化在这样的活动中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领域,扬州等地展现出了卓越的成效,不仅精心维护并生动展现了其繁盛的历史风貌,还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巧妙地将其融入文化旅游产业之中。具体而言,扬州等地对诸如龙虬庄遗址、九里—千墩汉墓群等一系列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遗迹进行了科学而细致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使之焕然一新,重现昔日辉煌。在此基础上,这些地方还精心开发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旅游产品,旨在让每一位到访的游客都能通过亲身游览,深切感受到淮扬文化那跨越千年的历史厚重感与独特魅力。
不仅如此,扬州等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扬剧、木偶戏、扬州弦词、扬州清曲等传统艺术形式,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后,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通过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与创新性的发展策略,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得到了妥善的传承,还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了淮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相关报道
相关论文
[1]王冰.着力打造“千秋淮扬”文化高地[J].群众,2023,(04):16-17.
[2]张文华,高凡越.大运河淮扬文化高地建设路径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06):616-623+648.
[3]张红光.放大“世界美食之都”品牌国际效应,打造扬州国际旅游文化名城新路径[J].财富时代,2021,(12):160-161.
[4]张学成.淮扬菜文化特质及其生成刍议[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5):96-99.DOI:10.16279/j.cnki.cn34-1214/z.2021.05.025.
淮扬菜 图源:钱江晚报
游客参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图源:中国日报中文网
淮扬美食推广 图源:新华网
本期编辑:晁欣玥 张晶
内容综合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