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京剧、昆曲等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剧种,起源于20世纪的越剧无疑是年轻的,但其善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短短百年内发展起来,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浙江嵊县(今嵊州市)是越剧的发源地,当地农民流传的“田头歌唱”正是越剧最初的表演形式。
一、越剧文化的发展
1852年前后,当地农民歌手金其炳借鉴佛曲《宣卷调》,创造了每句歌词后加一声“四工合上尺”拖腔的唱法(即越剧“四宫调”的由来)。由于这种唱法音律自然流畅、朗朗上口,因此很快就流传开来。部分即兴编唱中的精彩唱段被反复加工、辗转传唱,这种活动被称为“田头歌唱”。
1863年前后,嵊县农村经济破产,人们开始用沿门卖唱以求生计,因是站在人家门口卖唱,原来的“田头歌唱”转为“沿门唱书”。他们从乡村走到城镇,从田垄走进酒肆,“沿门唱书”渐渐发展成“落地唱书”的形式。1906年,六位在富阳、桐乡和于潜等地边走亲戚边唱书的嵊县农民艺人,将“落地唱书”搬上舞台,越剧的最初形式“小歌班”由此问世。当时的“小歌班”服饰与乐器都很简陋,只有笃鼓、檀板,村民们也把“小歌班”称为“的笃班”
1920年,小歌班第四次进军上海,获得市民的文化认同。随后,小歌班在1921年于《申报》刊出广告,自行命名“绍兴文戏”。随后在五四运动的熏陶下,三十年代初,大大小小的“绍兴文戏”女班创立,受到了浙江、上海人民的热烈欢迎,女子绍兴文戏也逐渐成为绍兴戏的正统。1938年,绍兴文戏改称越剧,因“越”是绍兴的别称。
经过上海市民文化的洗礼,越剧逐渐突破了农村文化的区域属性,形成了城乡兼宜、雅俗共赏的审美特质,成为了以嵊县为发源地、以上海为发展中心、以江浙沪为基地的吴越文化圈的特色文化品牌。
二、越剧文化的特点
一是以全女班为主。越剧由全男班的小歌班发展而来,但在20世纪40年代初,越剧便形成了以全女班为主的表演格局。一方面是由于五四运动带来了男女平等的思想解放,另一方面是由于女子越剧优于男班的潜在艺术空间。越剧素以柔美华丽、流畅婉约著称,被称为江南文化的代表。有资料显示,有男班艺人在演出中,“越来越感到自己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即“唱旦角的却唱得不和谐”,男旦的唱腔问题一直难以解决,而女班的旦角唱腔有着先天的优势,女子越剧因此迈出第一步。1949年以后,政府大力发展男女合演,但男小生总不及女小生具有号召力。
二是民间文化基因。越剧本身就属于民间文化,它起源于农民自娱自乐的“田头歌唱”,早期的剧目也大量是反映农民生活的民间小戏,例如《绣荷包》《养媳妇回娘家》《捡茶叶》《蚕姑娘》等。随着剧种的发展,人们开始改编民间故事、弹词等,如《梁祝》《孟姜女》等,而越剧对帝王将相的描述也多从家庭关系而非政治关系着手,强调的依然是普通人的情绪,例如《龙凤锁》。 随着女子越剧的兴盛,越剧更加关注细腻浪漫的个体情绪,体现质朴但又不乏清雅端秀的文化气质。
三是地域特色鲜明的服饰艺术。越剧服饰是水性的,清新柔美、飘逸洒脱,这源于江南地区水系发达,社会经济因水而兴。同时,越剧服饰的颜色搭配不局限于传统戏剧“上五色、下五色”的色阶等级制,而是自主创新,增加中间色,大量服装以青、蓝、黑、白色为主,对天然蓝靛植物染料的利用较多,具有清新淡雅的江南地域性特色。此外,越剧服饰的纹饰多以自然动植物为主,体现江南人文气息浓厚的园林文化。
三、越剧文化的当代传播
为守护越剧兴盛之势,嵊州积极推进“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传播方式。一方面,嵊州建设中国越剧戏迷网,另一方面,自2016年起,嵊州还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210多个“爱越小站”,将越剧爱好者集结起来,拓宽越剧的受众广度。
同时,嵊州市大力支持越剧展演,支持越剧文化进入嵊州各个角落。2023年以来,嵊州市推出“富乐嵊州·村村有戏”大展演活动,各个村庄每年上演300余场。同年,嵊州市首届“村越”好声音(村DA)火爆“出圈”,从年幼孩童到白发老人,几乎每个嵊州人都可以哼唱几句越剧唱词,越剧戏迷遍布嵊州。据嵊州市非遗中心统计,嵊州目前拥有各种戏迷组织近130个,建成越剧文化示范村近30个、城市社区戏迷角20多个。
2023年5月18日,嵊州越剧博物馆新馆在施家岙村开馆,与剡溪名胜“溪山第一楼”相邻,和誉有“越剧艺术家摇篮”之称的越剧之家相连。博物馆设越剧厅、嵊州历史文化厅、越剧艺术体验中心三个常设专题厅,以及一个临时展厅。这是中国首家专业戏曲博物馆,展示了越剧的诞生、发展、变化及影响。
此外,嵊州还推动“越剧文化+旅游”,在越剧小镇推出山水越剧、水幕越剧、竹筏越剧等项目,运营戏颜茶空间、越迷蛋糕等越剧衍生产业,上线“艺海传播”平台等文创产品销售平台,集聚AR越剧戏服着装等商铺,让戏曲以更亲切、更接地气的方式触达更多人群,助力“共同富裕”。
“浙”出好戏·声在中国丨“村越”火出圈 越乡越剧越“香”了-新华网 (xinhuanet.com)
浙江嵊州:开放创新,让越剧唱出时代新声!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越剧走过115载春秋:发源地书写“守与望”的故事_央广网 (cnr.cn)
越剧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ihchina.cn)
相关论文
[1]. 姜进.女性,地域性,现代性——越剧的上海传奇[J].史林,2009,(05):40-50+188.
[2]. 李玲.越剧文化生态寻踪[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06):36-40.
[3]. 张益洁.IP视阈下越剧服饰文化解读[J].辽宁丝绸,2024,(02):57-58+30.
[4]. 郑甸.女子越剧:越剧表演性别格局演变的历史性趋势[J].戏剧艺术,2012,(06):83-89.
相关图片
越剧《陈三两》,图源: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越剧《梁祝》,图源:新华网
沉浸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剧照,图源:新华网
越剧博物馆新馆,图源:新华网
“村越”现场,小演员在演出,图源:新华网
嵊州市群艺越剧团在演出,图源:新华网
本期编辑:李卓兰
内容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