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长江文化南京论坛启幕。主办方供图
11月24日,2023长江文化南京论坛在南京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论坛以“河流汇聚可持续未来”为主题,聚焦河流与人类可持续未来这一国际共同关注的命题,围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商河流文化、生态、经济、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共论大河可持续发展之道,在交流互鉴中传播中国价值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探河流文化可持续未来
一水横陈开新景,万顷风华醉金陵。当天,南京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本次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华通讯社、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邀请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代表、大河流域国家驻华使领馆代表、世界滨水城市代表、长江全流域资深专家、国际主流媒体代表等近400位嘉宾参会。
▲论坛吸引了近400位中外嘉宾参加。主办方供图
“河流是区域合作的催化剂,是连接不同时代和文化之间的桥梁。本次论坛聚焦人类、城市、河流之间的相互作用,突出河流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远影响。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河流、促进对话、倡导可持续实践。”论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加布里拉·拉莫斯的视频致辞中拉开帷幕。
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全球水博物馆联盟联合创始人和负责人埃里贝托·尤利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王巍等嘉宾,就河流文化如何塑造共同未来、怎样通过博物馆了解河流、为什么重建人类与水的关系很重要等话题作了主旨演讲。
12位国内外专家围绕“流域文化的遗产保护与传承、城市滨水可持续发展”“塑造未来的城市水岸、大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三项议题,展开了大江大河文明对话。
在平行论坛环节,主办方还分别设置了大河文化遗产论坛、世界城市文化论坛南京区域论坛、书写大河——世界大河文明国际传播论坛、大河生态文明论坛4个平行论坛,引领构建大河文明及流域城市对话网络,共论大河可持续发展之道。
共创河流文化城市共同体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滨水空间文化遗产的破坏对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人类、城市与河流的关系成了全球共性问题。
▲论坛上,专家作精彩分享。主办方供图
在论坛主旨演讲环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围绕“河流塑造共同未来”主题,分享了他的观点。
在他看来,水往往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和文化、城市是相连的,体现着文明的价值。他建议,要将关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文化知识、价值观与科学方法相结合,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水文化问题时,考虑到基于地点和以人为本的方法;现行城市规划政策中,立法加强对水遗产基础设施的保护;制定有效的水资源使用和环境质量监测战略,智能传感器的使用可以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优化处理操作,降低能源成本,并为质量评估提供所需的数据;通过学校、社区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水遗产保护的认识,进一步促进人们参与水遗产保护;利用长江文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项目独特的知识共享,加快跨部门多边对话,建立共同的尊重和理解,为构建一个“不让任何人掉队”的河流文化城市命运共同体达成全球共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作了《在江河之治互鉴中推进大河城市文明发展》的主旨演讲。他从三方面介绍了大江大河中国之治的经验和智慧:落实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加强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建设,提升水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国家水网,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统筹保护与发展,实施国家江河战略,建设中国幸福河湖。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江河自然禀赋存在差异,应充分发挥各国在江河治理方面的经验和智慧,共同推动全球江河治理事业的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唐洪武表示。
全球水博物馆联盟联合创始人艾瑞贝托·尤里斯从博物馆的视角分享了他的观点。他说,有足够的科学数据表明,今天的河流和淡水生态系统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间功能下降了,我们迫切需要恢复河流和淡水生态系统。而我们的祖先教会了我们水的价值,但很多传统在今天已经消失了,必须找到新的方法,教育年轻一代尊重河流和水。我们要建立更多的博物馆或解说中心,来展现水资源管理的历史,让年轻一代了解河流文化,让多元的水文化生生不息。
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追溯了长江流域文明起源与形成。他说,长江下游是水稻的发源地,是中华先民对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而良渚文化的崛起成就了史前文明的高峰。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国家”的标准,放在世界的框架上来看,良渚把中国国家社会的起源推到了跟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文明同样的程度,几乎是同时的。
分享大江大河文明的保护与传承
在论坛“大江大河文明对话”环节,来自国内外的12位专家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城市滨水可持续发展、塑造未来的城市水岸等话题,分享了他们的观察。
▲对话环节,专家们精彩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主办方供图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教授围绕“大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这一主题,聚焦“全球视野下的川江历史文化”,畅谈了大河上游文明。
他表示,纵观世界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世界大河文明几乎都是产生于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埃及尼罗河文明如此、两河文明如此、印度河与恒河文明如此、黄河文明也是如此。唯独长江文明最早的曙光出现在大河上游,可以说长江上游文明是世界级大河文明中唯一出现在上游的文明。
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全流域都产生了持续不断的人类文明。川江是长江上游,川江流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区位地缘,塑造出世界历史上一个典型的大河上游文明和世俗程度较高的文化区,赋予了川江流域历史文化地位在世界上的独特性。
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带来了长江江豚保护实践及启示的分享。他介绍,在经历连续多年的种群急剧下降后,保护工作成效正在显现,2022年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历史性实现止跌回升,数量增加到1249头。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建立了8个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定期监测种群丰度和生境,针对性地修复和恢复自然生境等;迁地保护方面,建立了3个自然和1个半自然的迁地种群,共有约160头江豚,每年出生15头以上,为该物种保护系上了一根坚实的保险绳;对4头迁地保护江豚开展近两年的野化适应性训练,2023年成功实施了首次迁地保护江豚放归长江干流;人工圈养繁殖与研究方面,已有4头长江江豚在人工环境下繁殖成功并健康成长,其中第一头在人工环境下出生的江豚“淘淘”,已实现“儿女双全”。
“长江江豚保护实践告诉我们,就自然和环境问题而言,人类是许多问题的根源,但是人类也可以成为解决问题或防止问题发生的解决方案的部分。”王丁说。
论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论坛是一次集合式的成果展现,以长江这一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聚焦河流与人类可持续未来这一国际共同关注,引领构建大河文明及流域城市对话网络,在交流互鉴中传播中国价值理念,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接下来,长江文化南京论坛将持续搭建长江全流域生态文化的共享展台、国际青年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场、长江文化国际传播的主阵地,建设理解历史中国、认识现实中国、把握未来中国的重要窗口。
编辑:宁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