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re
共存:探索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新思路“2023年9月,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女士在访华期间参访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对遗址猿人洞保护建筑成功应对今年特大暴雨灾害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深表赞叹,这个保护建筑隔绝了风雪冰雹等自然灾害对遗址本体的直接破坏,在有效保护的同时,又确保建筑设计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为全球遗产保护地保护珍贵的遗产提供了借鉴,也为遗产...
更多 -
More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近日,河北宽城的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安徽铜陵的白姜种植系统和浙江仙居的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遗产总数增至22项,继续居于世界首位。这一成就不仅是对中国农业文化多样性和历史深度的认可,更是对中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努力的肯定。中国...
更多 -
More
激活文化遗产资源 打造中华文化国际交流传播平台10月28日,新建成的殷墟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迎客。这座以青铜色为主基调的“鼎”形建筑,总投资10.6亿元,占地面积17.7公顷,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全方位展示辉煌灿烂的殷商文明。“馆内的展陈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在展示方式上,突出‘...
更多 -
More
让农业文化遗产变成发展“聚宝盆”据媒体日前报道,我国的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和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22项,数量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在漫长的历史...
更多 -
More
护水脉、延文脉北京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圆明园澹泊宁静遗址取得重要成果、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于年底开放……近年来,北京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14日举办的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国际传播对话活动上,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凌明表示,2020年以来,北京在大运河沿线七区共开展考古发掘项目669项,发掘面...
更多 -
More
“乌衣巷”“山塘街”入选 江苏第二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出炉地名是镌刻在大地上的文化基因,承载着数代人丰富的记忆与情感。近日,江苏省民政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文化和旅游厅、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6部门联合公布2023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全省共评出第二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157个...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