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观点
城市
文明观
艺术
民俗
中医
遗产
图书
关于
2023-11-24
人到四十,为什么总会小病不断?《黄帝内经》早已告诉我们答案!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这本书凝聚了我国上千年的中医智慧,直到如今,依旧在中医界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其中围绕人体生理机能展开分析各种病理,教会我们更好认清自身的身体状况,通过一些...
2023-11-23
仝小林:用好“象思维” 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
6月7日,在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主办的“文明的烛火——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探源系列论坛”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主任仝小林介绍了中医“象思维”,指出其在中医药传承和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在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可能。在论坛上,仝小林从中医创新的源泉、中医...
2023-11-21
用好“三原色”,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9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两个结合”作出部署,从“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5个方面,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
2023-11-17
治疗反应话瞑眩
疾病的疗效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符合治疗目的,能达到防治效果的治疗作用;另一类则是不符合治疗目的,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不良反应。但先贤早已发现有一种颇为神奇的现象:一些患者服药后会出现一种类似于不良反应的晕眩感觉,继而病情大减或痊愈,甚而还认为服药后若没有产生这类反应,则疾病难以治愈。如《尚书·说命》...
2023-11-16
《黄帝内经》理论的三维建构
•《黄帝内经》是科学、哲学与文化三维同构的理论体系。在进行研究和传承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全面看待与把握,既不能因强调其科学本质而忽视其哲学、文化内涵,也不能简单地强调其哲学、文化内涵而否认其科学本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科学、理性、全面地理解中医理论,汲取人类医学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促进中医理论的创造...
2023-11-15
百病由结生 ——中医与“结”有关的病机、病证与治疗
•结是人体内本该流动的物质停聚的一种状态。它可以作为独立诊断、反映病变的结果,更多的是如病理产物一样作为病因,进一步加深病变的复杂程度。•结在中医学中主要有两类:一是指无形的郁、痞、聚、瘕等,如郁结、痞结等;二是指有形的肿块,如积、癥、岩、瘰疬、痰核、癖、瘿、瘤、痈、疽等。结,《说文解字》释曰“缔也...
2023-11-14
《内经》中的礼仪与仪式有讲究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经典,其中出现了很多君臣之礼、师生之礼及相关仪式,礼仪包括稽首再拜、避席再拜、再拜、燕坐,仪式包括歃血为盟、斋戒及藏书于金匮、玉版等。根据礼仪的等级与全文章节的联系可以看出《内经》对于脉学诊断、经脉气穴、脏腑功能的重视,对于判断《内经》不同篇章的成书时间也起到了一定的佐证作用...
2023-11-13
从象与意看五行本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二是阴阳,三是阴阳之间的枢、是阴阳的沟通点,阴阳再分就是四象,加上原来的枢,即构成了五行。五行是阴阳的进一步再分,而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为了深入具体地表达阴阳是如何生万物的。三生万物是通过五行的生克制化进一步表达出来的,而五行的相生相克正是三生万物的生生不息之道。...
2023-11-22
今日小雪,天地初寒!
花雪随风不厌看一片飞来一片寒今天我们迎来冬天的第二个节气——小雪当此时节寒风日劲、菊萎东篱大地渐寒、万物尽藏真正意义上的冬天来了节气养生《黄帝内经》有言:“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之本,人体生理活动的维持赖于肾精的充盛,而肾脏又通于冬气,故冬季养肾至关重要。当此时节,...
从「黄帝内经」看养生智慧,吃出现代人的健康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被称为“医之始祖”凝聚着先人的养生智慧它还是一部生命的百科全书在养心、养性、养生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特别推出全新板块《黄帝内经》里的养生宝藏带您探寻《黄帝内经》里的养生智慧帮您找到养生的具体方法助您解决生活中的健康难题从而起到防病保健的效果快跟着小圈一起...
2023-11-20
这条经是女人的“命根”,再难也要打通它 医食参考 关注
女性一生中,有一条重要的经络必须保持畅通,因为它对女性的健康至关重要。这条经络被称为任脉。任脉最早在《黄帝内经》中被记录,它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任脉沿着人体的前正中线循行,起始于腹部的胞宫,向下穿过会阴,经过阴阜,沿着腹部和胸部的正中线向上延伸,经过关元等穴位,一直延伸...
从中医的思维方式看医易相通
•《周易》从本质上讲是一本论道阴阳的书,而关于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观点在中医学中也随处可见。•象思维是《周易》开创的中国古代哲学认识事物的基本思维。中医学正是根据人体生命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现象来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而取象比类的方法更是在中医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周易》的变易思维是易与不易的统一,这...
凃晋文:静以养心 动以养身
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步履矫健,虽已是耄耋之年,但国医大师、湖北省中医院教授凃晋文仍精神矍铄,奔忙在临床科研一线。在凃晋文看来,“生、长、壮、老、已”是生命新陈代谢的基本规律,长生不老是不现实的,但可以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多方位的、实用的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衰老过程,达到“不倦”“...
养生讲究淡、雅、疏
今年已83岁的国医大师杨震,不仅仍然坚持每周六次的出诊,还承担着学术流派建设、临床带教、科研等多项工作,他是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保持自己身心健康的呢?杨震早年曾跟随王新午先生学习中医,王新午为太极拳大家。在学习之余,杨震深得师傅传授,对太极拳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注重实用的特点,用心体会,日常加以苦练,灵...
推崇食疗 擅用血肉有情之品
如今,86岁的国医大师黄瑾明依旧保持着良好的体魄和精神面貌,这与他长期秉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平和的心态密不可分。此外,黄瑾明格外重视气血的旺盛。在补气血、扶正气方面,黄瑾明推崇食疗,尤其擅用血肉有情之品。作息规律心态平和内外兼修 在黄瑾明看来,无论是中医还是壮医,观...
2023-11-10
起居有常 怡情养生
行医从教六十余载,作为藏医医生,旺堆兢兢业业,每天坚持临床工作10小时以上;作为教师,旺堆起早贪黑,几乎参与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作为科研者,旺堆书不离手,认真钻研藏医药相关的古籍文献。在如此忙碌的工作环境下,拥有三重身份的旺堆仍然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在他看来,当忙碌成为一种习惯,便是一种享受,对...
cicc@cipg.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