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图源:中国甘肃网
敦煌,别名沙州,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最西端,有“戈壁绿洲”“西部明珠”之称。敦煌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而逐渐发展,至唐代达到鼎盛。作为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和中国西北的重要文化遗产,敦煌文化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积淀,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瑰宝。敦煌莫高窟作为敦煌文化的代表,以其精美的壁画和雕塑闻名于世,是研究古代中国佛教艺术和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
敦煌文化的历史发展
敦煌文化至今已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沉淀。“敦煌”这个词有史可循的最早记录出现在《史记》的《大宛列传》之中。该传所引张骞的出使报告中称:“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
西汉中期,汉武帝对匈奴实施反攻,敦煌因“水草丰美,翠色遍植”成为重点发展和建设对象。同时,由于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丝绸之路”,敦煌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枢纽,中原地区的丝绸、瓷器与西域和中亚传来的马匹、特产在此集散,中原、中亚、西亚等地缘文化相互交织碰撞,为敦煌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中原混乱,以凉州为中心的多个割据政权加大对西北地区的发展建设,敦煌更加富庶繁华。闻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便于此时诞生。
进入到隋唐时期后,社会高速发展,中外相通的敦煌成为繁华的国际大都市。繁荣的环境使多民族、多元化的社会特征发展到极致,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的过程在敦煌不断演变,逐渐形成以中原儒家文化为主体、各民族文化并存的局面。莫高窟也迎来兴建的鼎盛期,大量精良的壁画和彩塑出现,风格由初期的古朴简易向瑰丽浪漫延伸,尤其大量描绘佛教飞天的景象,用色大胆,风格奔放,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宋元时期,敦煌文化呈现出多元性,伊斯兰文化开始进入西域,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初兴的伊斯兰文化水乳交融。:
元代后,西北地区气候变迁,敦煌文化逐渐衰落。“丝绸之路”停滞,敦煌原有的交通和贸易地位下降。明朝重视水路,丝绸之路被废弃,嘉峪关关闭,敦煌近两百年处于无组织状态。清代起,敦煌地区的开发又恢复。
1900年,道士王圆箓在清理莫高窟时意外发现藏经洞,其中保存了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各种历史文本、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然而,此后西方列强以考古研究为名,对莫高窟的文化瑰宝进行了毁灭式勘探和掠夺式转移,严重破坏了敦煌艺术的完整性。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馆正式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敦煌文化的保护,先后于1951年和1962年拨款抢修敦煌莫高窟,保住了灿烂的敦煌遗迹。
近年来,敦煌通过加强和完善修复工作和建立数字展示中心等举措,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借助多种艺术形式和数字文化产业让敦煌文化得到更全面的展现和传承。
敦煌文化的当代传播
敦煌研究院推出了“数字敦煌”项目,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公开发布,人们可以在网上观看数字敦煌的精美洞窟壁画。“云游敦煌” 小程序上线后,浏览量累计突破 4000 万人次,独立用户数超过 900 万,成为数字文保领域的新里程碑。用户足不出户就能从艺术类型、朝代、颜色等维度获取敦煌文化知识,感受其魅力。《梦幻佛宫》是“数字敦煌”的产物之一。它是全球首部以石窟艺术为表现题材的超高清8K数字球幕电影,时长20分钟,对莫高窟最具艺术价值的7个经典洞窟进行了全方位展示。这种方式打破了时空限制,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敦煌文化。敦煌研究院新媒体平台还积极搭建传播矩阵,在哔哩哔哩、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开通账号,推出了《敦煌岁时节令》、《吾爱敦煌》等数字媒体品牌内容,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名片和品牌。其中《敦煌岁时节令》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2019年度入围项目”。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全世界,敦煌也在积极拓展其文化传播的国际维度。近年来,敦煌研究院与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印度、阿富汗、吉尔吉斯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知名高校、博物馆、科研机构和著名学者长期保持友好关系,接连选派400余人赴世界各地开展参访讲学、研讨研修、策展创意等交流活动,同时引进国际人才搭建起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国际化平台。2021年5月18日,中法相关机构联合举办“敦煌学的跨时空交流与数字保护探索”线上交流研讨会,共同探索敦煌文物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发展的新方向,促进了交流互鉴,加强敦煌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得以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向全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相关报道
甘肃:高质量推进敦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mct.gov.cn)
敦煌文化源流及传承探论-今日头条 (toutiao.com)
创新传播方式 让敦煌文化走进千家万户_澎湃号·媒体_澎湃新闻-The Paper
“数字敦煌”张开文化传播翅膀-敦煌研究院 (dha.ac.cn)
敦煌文化对外传播的实践与探索 - 敦煌文化 -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gswbj.gov.cn)
相关论文
[1]杨燕,杨富学.古代敦煌多元文化交融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7(02):113-119+144
[2]欧阳雪梅.“一带一路”上的敦煌文化及其时代底蕴 [J].人民论坛, 2024,(04):106-109.
[3]李国辉,薛创,边振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敦煌实践 [J].传媒, 2024,(02):62-64.
[4]于宏伟,虎有泽,林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实践——甘肃实践与经验 [J].贵州民族研究,2023,44 (05):19-25. DOI: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23.05.003.
[5]杜鹃,方嘉莉. 敦煌文化在短视频平台传播的路径探析[J].中国博物馆, 2022,(05):77-81.
[6]王天孜.“活”起来的敦煌文化[J].中国图书评论, 2022,(09):127.
相关图片
莫高窟最大的“涅槃佛”,图源:央视新闻
敦煌莫高窟,图源:澎湃新闻
莫高窟第285窟,图源:求是网
敦煌彩塑,图源:求是网
莲花纹套斗藻井,图源:搜狐
本期编辑:王潇悦 张晶
内容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