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海峡两岸共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典礼,图源:甘肃新闻网
伏羲文化概述
伏羲是我国古史传说中的文明开创者,因其创造的伟大功绩,奠定了“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历史地位,被后世尊称为“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伏羲时代产生的龙文化、玉文化、观天文化、姓氏文化、渔猎文化、太极八卦文化,原始文字与数字文化的总称,代表了由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过渡,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一系列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时代价值。
伏羲文化的重要意义
首先,伏羲文化对于揭示中华文明起源有重要意义。相传伏羲、女娲活动于成纪,两者为兄妹,成婚后共同繁衍了人类,因而,他们又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伏羲的文化贡献又包括创历法、教渔猎、驯家畜、烹食物、定婚嫁、造书契、制琴瑟、创八卦等,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相传,伏羲部落以龙(大蛇)为图腾,龙图腾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象征。战国楚帛书就有“故有龙雹戏(即伏羲),出自雷泽……”的说法。同时,伏羲八卦利用“—”象征阳,“--”象征阴,用阴阳符号组合成八种符号,并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相对应,八卦相互变换演绎成六十四卦,对应着自然景象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状况,其所蕴含的“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此外,伏羲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伏羲始创先天八卦,缔造中华龙图腾,开创中华文明之先河,在汉族、苗族、彝族、白族等28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文献记载和众多史
学家研究,伏羲是华夏族的祖先,也是许多少数民族的祖先。古代的黄帝、颛顼等“诸夏”,包括北方的匈奴、南方的荆楚吴越各蛮族,以及苗、瑶、彝等都是伏羲的后裔。伏羲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融合,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认同的象征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是聚合四海华人认同感的重要文化纽带。弘扬伏羲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伏羲文化的当代传播
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当代的传播中呈现出多维度和多渠道的特点。首先,伏羲文化在学术领域的传播尤为显著,众多学者通过对伏羲传说的文献记载、民俗资料的研究,以及考古学资料的综合运用,不断深化对伏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探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与路径。
近年来,天水市全方位挖掘研究伏羲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时代价值,着力打造伏羲文化研究高地。2023年6月21日下午,凤凰网与天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2023公祭伏羲大典暨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甘肃论坛”并通过凤凰网直播矩阵及相关媒体传播,吸引了海内外150万人次在线收看,增强了伏羲文化的生命力感召力影响力。6月20日,2024年伏羲文化论坛举办,汇聚全国130余位学者。论坛以“传承伏羲文化,赓续中华文脉”为主题,多角度阐释伏羲文化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为传承弘扬伏羲文化、推进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智力支持。
此外,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学校教育和各类文化教育活动中,使得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天水市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提供的研学旅行课程,如“寻脉伏羲”项目,通过讲解和PBL项目式学习,让学生深挖伏羲文化内涵;天水市伏羲路逸夫小学也将太极拳等传统文化特色融入课间操,并通过校刊《羲之芽》传承伏羲文化,学生们在文化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
甘肃省还积极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文旅发展,打造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擦亮伏羲文化首位品牌;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创建陇东 南文旅高质量发展创新。天水市推出了一批伏羲文化主题的歌舞、戏曲等文艺精品,还推出了7条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精品旅游线路,增强文旅体验,取得良好成效。
作为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和文化符号,伏羲文化定将在历史长河绵延永续、生生不息。
相关报道
伏羲文化与华夏文明_甘肃文化_中国甘肃网 (gscn.com.cn)
伏羲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时代意义 - 甘肃文旅 -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gswbj.gov.cn)
【中央媒体看甘肃】踏访“羲皇故里”,追寻“龙的传人”共同文化根源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甘肃日报 | 【文化 · 史话】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的伏羲文化_澎湃号·媒体_澎湃新闻-The Paper
传承伏羲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2024年伏羲文化论坛在天水师范学院举办-天水师范学院---新闻中心 (tsnu.edu.cn)
甘肃日报 |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伏羲文化在历史长河绵延永续! (thepaper.cn)
相关论文
[1]马素芳.伏羲文化保护传承视角下天水文旅融合发展[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4,25(02):124-128.
[2]范利平.伏羲文化的当代文化价值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01):89-93.
[3]张迪.伏羲文化的资源化与景观叙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1,13(01):118-128+156.
[4]张展.伏羲文化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的提升[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6,(05):79-80.DOI:10.16324/j.cnki.jcts.2016.05.053.
[5]张博.伏羲文化研究综述与国际化传播视角[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6,32(05):107-108.
相关图片
2018海峡两岸共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典礼,图源:甘肃新闻网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伏羲女娲图”,图源:甘肃日报
伏羲城,图源:甘肃日报
南宋马麟绘伏羲坐像,图源:每日甘肃网
本期编辑:王潇悦 张晶
内容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