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文化

【甘肃】时间:2024-08-27      来源:本站      


汉代削刀,图源:甘肃简牍博物馆

简牍文化概述

简牍是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在纸张发明之前,它是中国古人最主要的文字书写载体之一。一般来说,用竹制的称为 “简”,木制的叫 “牍”;细条形的称“简”(简札),方形的称“牍”(方牍),两者合称为 “简牍”。简牍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为研究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书法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如武威汉简中的仪礼简、王杖简、医药简,都是研究汉代经学、医药、法律的重要资料。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迄今发现超30万枚简牍。


简牍文化的特征

简牍文化历史悠久,使用时间跨度长。从春秋战国至东晋时期,简牍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史籍记载,中国最早发现简牍是在西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余在广建其宫殿时,破坏了孔子旧宅,并从孔宅的墙壁里发现数十篇写在简牍上的先秦典籍,皆以昔日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书写。由于这批简牍使用的文字在汉代已经不流行,所以汉人称为“古文字”。

为满足不同的书写记录需求,简牍被做成各种形状,根据形制和内容,有简、牍、札、牒、两行、檄、觚、楬、杮、检等不同名称。内容中涵盖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书法等各个领域,包括经典著述、行政律法、诏令、敕书、檄文、档案、医药、书信等,为校勘古代典籍版本的疏漏、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让人们从另一个视角去了解真实的历史细节。

简牍上的书法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人们用毛笔蘸墨书写,写错的字可用刀削刮去。武威《仪礼》简的字体工整秀丽,具备成熟的汉隶气质;武威医简的隶草艺术是中国隶草传世代表作。不同时期和地区的简牍书法呈现出多样的风格。此外,简牍文化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使古代典籍得以传世,知识和智慧得以传承和弘扬。

简牍文化的当代传播

为让简牍文化走进大众视野,2012年12月,甘肃简牍博物馆成立。2023年9月,博物馆推出《简牍时代》《书于简帛》两套线上数字展览,以数字化形式生动演绎馆藏简牍文物,提供多种互动形式,受到广大观众喜爱并得到广泛传播。2024年5月18日上午,甘肃简牍博物馆线上数字展览正式全面上线,让观众足不出户在方寸简牍间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述中国” 系列数字展览,利用三维数字化扫描采集技术,为观众呈现出精美的简牍文物图像,使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在线欣赏简牍的形态、文字内容等,感受简牍的魅力。

近日,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简牍探中华》大型文化创新节目,全网累计收获热搜热榜401个,全网视频播放量超1.1亿,催生出“冷门不冷、绝学不绝”的蓬勃文化景观,不仅能够将简牍里的历史智慧讲给大众,还可以从片片简牍中探秘文脉传承。

同时,高校也逐渐成为简牍文化研究的重要阵地。一些高校开设了简牍学相关课程和读简班。西北师范大学便是国内最早开展简牍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2009 年成立关于西北汉简的读简班;2021 年 9 月,甘肃简牍博物馆与兰州大学文学院共同开办 “兰山论简” 读简班,截至目前已举办 90 多期。这些读简班通过向学生普及读简、写简知识,推动简牍文化传播,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参与到简牍学研究中。

 

相关报道

还原历史真相——简牍文化 | 中国文化研究院 - 灿烂的中国文明 (chiculture.org.hk)

有根有据——发现简牍的历史 | 中国文化研究院 - 灿烂的中国文明 (chiculture.org.hk)

【文化评析】探寻简牍里的中华文明--理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people.com.cn)

随时随地观展,甘肃简牍博物馆线上数字展览全面上线 - 甘肃文旅 -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gswbj.gov.cn)

简牍中国|甘肃简牍博物馆:向世界讲述中国简牍故事 - 甘肃文旅 -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gswbj.gov.cn)

甘肃推动简牍文化持续深入现代生活 - 甘肃文旅 -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gswbj.gov.cn)

简牍中国|“冷门”不冷 “绝学”有继 千年简牍焕发时代光彩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

 

相关论文

[1]姜维.简牍文献的整理研究与活化思考[J].出版广角,2024,(06):72-76.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06.014.

[2]刘永昶.《简牍探中华》:文字的光芒照亮历史现场[J].电视研究,2024,(02):61-63.

[3]马洪涛.如何让“冷”IP“热”传播——《简牍探中华》节目模式创新解读[J].电视研究,2024,(02):64-66.

[4]洪帅.首届简牍学与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J].中国语文,2021,(05):615.

[5]戴卫红.东亚简牍文化的传播——以韩国出土“椋”字木简为中心的探讨[J].文史哲,2017,(02):83-95+166.DOI:10.16346/j.cnki.37-1101/c.2017.02.008.

[6]张林.甘肃简牍及其书法之特征[J].艺术评论,2016,(01):135-138.DOI:10.16364/j.cnki.cn11-4907/j.2016.01.024.

 

相关图片


《仪礼》简,图源:每日甘肃


甘肃简牍博物馆开馆,图源:央广网

甘肃简牍博物馆的百人写简活动,图源:甘肃简牍博物馆

本期编辑:王潇悦  张晶

内容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