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历史文化以各种方式保留在城乡各地,沉淀为独特的记忆和标识。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记述古老灿烂文明的同时,也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14亿多中呼和浩特支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做好历史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既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能凝聚起我们中华儿女、宜黄儿女的磅礴伟力,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延续历史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把自己和先辈所创造、传承的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从其中感知文化魅力、汲取历史智慧。我们棠阴古镇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宜黄县城东南14公里处。当年汤显祖的千秋名剧《牡丹亭》就在这里首次上演。旧时这里所产夏布质量全省居一,产品远销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极盛时十里河埠商船云集,五里长街商店栉比,有“烟囱三万六、人口十万众”和“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之称誉。
助力经济发展延伸,非遗产业价值链,可以有效带动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动新型文化业态的形成,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依托文化遗产资源,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不仅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将文化遗产以文化创意产品的形式呈现,使其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地域特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生产出更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民族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知和理解。这些文化形式体现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精神实践,也表达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通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成员可以深入了解自己文化的独特之处,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增进文化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加深人们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纪德涛、宁淑美)
本期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