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纸、一块板儿、数种颜料与一位匠人,几种要素融合,一张精美的木版年画就诞生了。7月9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3年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队走进河南省周口市关帝庙,对设在这里的周家口木版年画工作坊进行实地考察,透过一张薄薄的纸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实践队探访周家口木版年画
在这座狭小的工作坊里,木版年画传承人夏明月为实践队队员们详细介绍了木版年画的历史概况,以及不同类别与派系年画的特点。说到兴处,夏老师情不自禁地拿起木板,想要为实践队员们展示一张年画的制作过程:他先用粽丝制成的刷子蘸颜料,均匀涂抹在刻好的木板上,然后将纸张朝下贴在木板上,用拓包横向、纵向延压,使木板上的颜料均匀的附着在纸面上,最后把纸从木板上轻轻撕下,原本只有线条的纸就染上了颜色。
传承人夏明月向实践队队员讲解木版年画知识
与此同时,坐在房间另一处的小小木版年画传承人在另一张纸上描下了重重的一笔。一个房间,两种方式,三代人的传承,这张薄薄的纸无言,却在讲述着一个宏大的故事。
夏明月的小孙子临摹年画
这时,夏老师提议大家可以上手一试,实践队员便小心地接过这张等待染色的纸,在夏老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进行上墨、按压、拓印等流程,不一会儿,这张年画便完成了第一次的染色。在这一按一压之间,古老的文化得到了传递,年画的故事也有了更多的听众。
实践队员闫杜鑫亲自动手尝试制作木版年画
传承人夏明月与实践队员集体合影
刀起刀落,线条初具;白纸落下,色彩显现。灶王年画、神荼郁垒门神年画、祈福迎祥年画、辟邪保安年画……在一张张年画刻印的起落之间,藏着人们生生不息的生活信念,倏忽已然数百年。老与少的传递,幼与长的交流,正透过一张薄薄的年画,诉说着一个非遗传承的故事。
记者:丁艳
通讯员:丁新睿
本期编辑:牛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