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考古探源“上新” 揭示文脉水脉相连

【物质文化遗产】时间:2024-03-01      来源:新华网      

记者从2月26日至27日于南京召开的2023年度江苏地域文明探源重要进展汇报会获悉,全省多个考古项目发布最新进展,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直至明清时期,遗址类型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多与太湖、运河、长江等水系相关。

2023年度江苏地域文明探源重要进展汇报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常州寺墩遗址、苏州塘北遗址等揭示了太湖地区文明化进程。

其中,常州寺墩遗址崧泽文化墓地、木构建筑和良渚文化建筑基址等遗存的发现,初步呈现出崧泽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时期文化形态和聚落布局的变迁,反映了太湖地区的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塘北遗址则是苏州首次发现连片分布且堆积较厚的马桥文化遗存,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太湖东部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发展序列,为完善环太湖地区青铜时代文化谱系提供了新佐证。太湖西部新发现新石器遗址9处、商周遗址21处,其中溧阳鲍家遗址发现距今约7800年的遗存,是环太湖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遗址,为研究早期区域文化的起源与传播提供了新资料。

扬州桑树脚遗址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淮安新路遗址、扬州桑树脚遗址揭示了大运河开发与发展史。

其中,淮安新路遗址发掘揭露的主体遗迹是一处明代晚期街巷类遗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对研究淮安地区明清漕运史、运河开发史、城市发展史等具有重要价值,是明清时期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重要见证。扬州桑树脚遗址区域内相关遗存可能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多条运河关系密切,考古专家表示将对该遗址持续开展考古发掘,探寻春秋吴邗沟、汉代运盐河、隋唐大运河(淮南运河)等运河过扬州段的河道位置,助力深入开展大运河考古和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溧阳古县遗址出土的风格多样的六朝建筑构件(受访者供图)

大运河与长江在江苏交汇,多项考古遗址揭示了纵横交织的水网对地区发展的作用。例如,溧阳古县遗址首次较为完整地揭露了六朝时期县城遗址的结构布局。考古专家分析,溧阳县治经由固城、古县村、古城村、旧县村到溧城镇的变迁,无一例外选择在河道顺通之地。

2022年7月,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通过九大课题探源江苏地域文明,旨在深入揭示江苏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和独特地位。


记者:蒋芳 邱冰清

编辑:张致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