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

【山东】时间:2023-12-26      来源:本站      

       2.jpeg

       齐鲁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支重要文化,它源远流长,影响深远。齐鲁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文化,它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齐鲁文化不仅包括了儒家思想,还包括了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等。齐鲁文化不仅包括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还包括了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成就。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齐鲁文化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影响深远。齐鲁文化的内涵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它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厚德载物的仁道精神、聪明睿智的创造精神、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内圣外王的人格精神、中庸和谐的和合精神、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德行天下的义礼精神等。齐鲁文化是对山东人民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情感意志、实践智慧的集中整合与趋同表达。它在承继优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又根据现实需要不断重塑和提升,齐鲁文化的演进有其历史进程并具有时代内涵。“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是新时期齐鲁文化的基本内涵。


       “修齐治平”“经世致用”的责任担当

       忧国忧民、家国天下是齐鲁文化诸多学派的一个突出特点。“此务为治者也”,司马迁曾这样评价包括儒家、墨家在内的“六家”,强调这些学术流派致力于实现天下安宁。孔子提出“修己”以“安人”,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倡导“内圣外王”人格修为和治国之道,逐步形成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实现了个人人格修为和家国责任担当的有机结合。孟子认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提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劝诫统治者只有以天下为己任,认真对待天下百姓的“忧乐”,才能使天下归服。与孔孟侧重于更为宏观的价值观思辨相比,管仲的观念更加具体化,侧重于实践的应用。管仲对齐国的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革,他的一些为政观点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齐鲁文化中“修齐治平”的责任担当虽经千年而不衰,经磨砺而精进,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由此之后,在中华大地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天下情怀因其而流传;舍生取义的仁者境界,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历久而弥新;“知行合一”“明理致用”“笃行践履”的务实精神经久而愈彰。


       “革故鼎新”“刚健有为”的创新精神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儒家历来推崇诗中所蕴含的创新精神。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展现了齐鲁文化的“精气神”,体现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创新性,是齐鲁文化生命力的源泉。管仲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提出“粟者,王之本事也”,推动“均地分力”“相地衰征”“作内政而寄军令”等改革;提出“无市则民乏矣”,大力推动商业发展,还率先推行了盐铁专营制度。管仲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打破了分封世袭制,为封建社会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墨子是极富创造精神的“科学家”,他在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等领域都进行了卓越的科学探索。在当时齐鲁文化其他一些学派眼中,儒家学派相对保守,但是不断进取、有所作为仍然是其重要特质。孔子主张积极入世,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游走于各国之间,被人讥讽,但他并没有退缩,有人劝他放弃,他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回应,表现了愈挫愈勇的进取精神。孟子主张“善养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认为浩然之气广大而且最刚健,充盈于天地之间,这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如出一辙。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道出了儒家所倡导的做人的根本和德育的全部精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儒家进行德育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孝悌忠信,有层层递进之意,其关键在于行忠孝之道,属于内心深处的道德自觉。儒家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推行以孝悌为根本的道德教化,使其内化于心,则其他德目的推进,就水到渠成了。在儒家看来,忠孝实为一体,密不可分,对君(国)尽忠,即是在家尽孝的延伸,“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诚实守信也是儒家德育的重要思想,“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认为取信于百姓对于治国同样重要,一国可以“去食”“去兵”,唯独不能“去信”。齐鲁文化把诚信看作日常行为的准则,管仲提出“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认为诚信是团结天下的纽带,是工商兴盛繁荣的关键。“孝悌忠信”侧重于人们内化于心的道德修养,礼义廉耻是人们外化于行的处世准则。管仲对此深有洞见,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之中礼是关键,既是国家层面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层面行为规范的核心。左丘明在《左传》中提出,礼可以“经国家,定社稷”,“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孔子告诫弟子“不学礼,无以立”,要做一个“文之以礼乐”的君子。


       齐鲁文化的起源

       齐鲁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齐国和鲁国。齐国和鲁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两个有影响的国家。齐国在春秋时期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它的领土包括今天的山东、河北、河南等地。鲁国在春秋时期也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它的领土包括今天的山东、河南等地。

       东夷文化是齐鲁文化的人文源起。据考古发现,山东地区四五十万年前就有了先民的活动踪迹,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曾论定东夷文化就是齐鲁文化的源头。东夷人好仁尚德,又极具创新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人文始祖伏羲、开天辟地的盘古、炼石补天的女娲、炎黄子孙的先祖黄帝、汉文字的发明者仓颉等勇敢创新、勤劳智慧的神话形象都是东夷人。据考古证明,东夷人民不断探索求新,在制陶、航海、纺织和弓箭制造等方面均展现出卓越的智慧和才能,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迹。东夷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对山东地区人文精神的演进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儒家文化是齐鲁文化的基础资源。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尚法重义、通权达变、崇尚伦理、讲究仁爱。儒家文化中所蕴含的家国同构思想激发着一代代山东人民为国为家、为民族大义勇敢抗争、尽显忠义。儒家所倡导的“和而不同”思想塑造了山东人民尊重差异、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儒家文化中的仁者爱人、重义轻利、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开放务实等思想内涵,深深地融入山东人民的日常生活,在世代相传中历久弥新,在与时代精神的碰撞交融中生机勃勃。儒家文化对于健全人格的塑造、整体素质的提升及齐鲁大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塑造齐鲁文化的基础性资源。

       山东红色文化是齐鲁文化的重要资源。山东人民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了国家大义舍生忘死、无私奉献,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为塑造齐鲁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源。山东人民自古就有热爱自由、崇尚民主、反抗压迫、敢于斗争的革命文化传统,长期的革命斗争使山东人民形成了不怕困难、舍生忘死,深明大义、无私奉献的伟大胸怀和勇敢担当,山东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以及大智大勇、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红色基因,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新时期齐鲁文化的塑造提供了丰厚滋养。

       山东人民的精气神赋予齐鲁文化新内涵。齐鲁文化不是封闭僵化的,其内涵会随着实践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发展。长期以来,山东人民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励精图治、苦干实干、开拓创新,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齐鲁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齐鲁文化的影响

        齐鲁文化有着优秀的文学和艺术成就。鲁迅、李白、杜甫、苏轼等许多著名的文学家都是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齐鲁文化的艺术成就也非常突出,像山东的泰山石雕、曲阜的孔庙、鲁迅故居等都是齐鲁文化的代表作品。社会制度的发展齐鲁文化的社会制度也有着很大的发展。在鲁国时期,鲁国实行的是“三农”政策,即农业、手工业、商业并重,这种政策的实行,使得鲁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齐国时期,齐国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将齐国的领土分封给诸侯,这种制度的实行,使得齐国的政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齐鲁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齐鲁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齐鲁文化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齐鲁文化有着优秀的文学和艺术成就,像山东的泰山石雕、曲阜的孔庙、鲁迅故居等都是齐鲁文化的代表作品。这些文学和艺术成就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齐鲁文化的社会制度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在鲁国时期,鲁国实行的是“三农”政策,这种政策的实行,使得鲁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齐国时期,齐国实行的是“分封制”,这种制度的实行,使得齐国的政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文以载道,源远流长。当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路者”“先行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面孔不再是呆板的、抽象的,而是鲜活的、水灵的。过去十年,山东打开家门、走出国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出去,不断提升齐鲁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其轨迹清晰可见,其路径直观可循,其精神执着可赞。将文化“两创”融入新时代美德山东建设,不断从深厚的文化根脉和独特的文化优势中,汲取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落在群众、融入日常。从“好客山东”到“好品山东”再到“好人山东”,彰显着齐鲁文化、黄河文化、孔孟文化精髓,印证了山东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激励山东人民开创未来的自信之源。

       谋时取势、积厚成势、合力聚势。从数字赋能,文化“两创”活力无限,到政策赋能,文化“两创”步稳蹄急,再到人才赋能,文化“两创”朝气蓬勃,山东始终扛牢文化“两创”使命担当,将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转化为创新创造的优势,加速奔跑在文化强省建设之路上。文化“两创”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久久为功。山东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丰富世界对齐鲁文化的认识,让齐鲁文化在融入世界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必将把根扎得更深更牢。

 

       相关报道

       齐鲁文化为什么要“走出去”

       齐鲁文化简介

       齐鲁文化的“打开方式”

       齐鲁文化中蕴含的宝贵精神价值

       从宣讲到沉浸:齐鲁文化的创新性传播

       感悟齐鲁文化:传承齐鲁文化,促进对外传播

       走出国门,提升齐鲁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相关论文

       [1]崔莉英.齐鲁之行追寻儒家文化在北魏平城的传承与发扬[N].大同日报,2023-12-19(007).

       [2]史建海.以齐鲁区域文化为主线的会展品牌塑造及提升策略[J].国际公关,2023,(17):125-127.DOI:10.16645/j.cnki.cn11-5281/c.2023.17.042

       [3]郎浩舟.建设书香山东传承齐鲁文化[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08-07(005).DOI:10.28907/n.cnki.nxwcb.2023.002440

       [4]孟妮.文化“出海”的齐鲁STYLE[N].国际商报,2023-07-24(003).DOI:10.28270/n.cnki.ngjsb.2023.002753

       [5]唐郁明.多管齐下,让齐鲁文化元素“看得见”[J].文化产业,2023,(15):81-83.

       [6]徐莉.深耕齐鲁人文沃土更好担当新的文化使命[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2023,(10):49-51.

       

      相关图片

1703576410063.png

大明湖的夕阳。


1703576434517.png

曲阜尼山脚下鲁源新村“流淌的经典”文化街区。

1703576455929.png

《元夜诗画游》。

 1703576473640.png

图源齐鲁壹点。

1703576521450.png

1703576536318.png

图源丨央视网

1703576622808.png


本期编辑:张晶

内容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资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