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文化

【山东】时间:2023-12-26      来源:本站      

1703576950181.png

       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作为“五岳独尊”的泰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山、神圣之山,经过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泰山文化,寄托了“国泰民安”的民族意愿,承载了昂扬向上、刚健自强、贵和尚中的民族精神。

       泰山文化的形成,有三点最为突出,一是山川崇拜,二是巡守封禅祭祀活动,三是民间信仰活动。

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对象,古人对山岳的神秘感是山川崇拜的起始。《文献通考·郊社考·祀山川》称,“能大布云雨焉,能大敛云雨焉,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施德博大”的自然神力,赋予了山岳的“神格”。人们对高峻挺拔、捧日擎天的泰山更是崇拜,《诗经·鲁颂》所谓“泰山岩岩,鲁邦所詹”。《诗经·崧高》亦称“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后来的南朝刘宋谢灵运《泰山吟》:“岱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岞崿既崄巇,触石辄芊绵”。李白《游泰山》:“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等,即是历代诗人对以泰山为代表的名山的顶礼膜拜和反复吟诵。


       “国泰民安”“和合共生”是泰山文化的精髓

       泰山文化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帝王巡守,还是封禅、祭祀,都把泰山与社稷苍生联系在一起,希冀和祈求的都是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等。即使是民间信仰的泰山府君和碧霞元君,也是出于其“护国庇民”。“泰”字之本义,即有大、强、强大、安定之意。只有国家强大安定,才有人民的安康乐业。同时,“和合共生”既有其特定的文化融合、国家治理等内涵,也与“国泰民安”相关联。

       泰山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国泰民安的文化特征已经呈现出多元色彩,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泰民安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与国泰民安一起,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体二翼。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共生”的基本精神,强调“贵和尚中”,即《礼记·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泰山文化中的“和合共生”,大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和谐包容。

       泰山文化中和谐包容的起源,也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的名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有关。“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本意在于虚怀若谷,广纳天下之才,容事容人。这种包容精神,后来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延伸。康熙御定《日讲书经解义》卷五《说命上》就称:“古人云,泰山不择土壤,故能成其髙,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人主不遗葑菲刍荛之言,故能成其圣。……则听纳日广,资益弘多,而作圣之基在是矣。”光绪年间,也有文章认为,“泰山不争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此言治国之道”(《申报》光绪五年六月十八日)。这些说法已经将泰山文化中的包容精神上升到了治理国家的高度。

       泰山是中华历史文化中具有标识意义的大“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在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祖先们将天地自然之道与生命融合,将道德伦理观念与人生结合,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泰山相合,使泰山成为“天人合一”的形象比喻,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我国主要的传统经典文献,如易道经典和以儒家为代表的道德伦理学说,大都形成于泰山文明区域内,这些中华文化的经典和学说,为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和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古代社会和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泰山的“后土大德”和“中和之道”,又体现出以“天人合一”之道为本源、以“国泰民安”之德为核心的道统文化内涵。季羡林先生讲:“东方的以中国为代表的思维方式是综合的。”

       自古以来,无论帝王圣贤还是平民百姓,都把泰山视为“天地”的代表封禅祭祀、世代朝拜。因而,泰山也就有了“天地精神”“天地雄魂”,加之历代圣贤文人赋予泰山“国泰民安”“开放包容”“胸怀天下”的人文思想,由此展现出了以“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为基础的中华民族精神。泰山区域为中华文明之策源地,考古专家在出土的大汶口遗址陶器上发现了被认为是最古老文字的符号(由日、火、山象形符号组成),这些符号应该与祭祀有关。中国汉字“天”中“一”本身就代表天,“大”代表道,有“天人合一”之意;“正”也有“上止于天”“与天和道”之意;“泰”与东岳真形图相像,其中“三”为“乾”,人位于天地之中。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造就了中华民族敬重天地、真诚友善、文明礼仪的传统和文化。

 

       泰山建筑

       建筑是泰山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泰山人文与自然结合的完美典范。泰山拥有数量庞大、建造于不同时期、风格用途各异的古建筑遗存,它们构成了泰山古建筑群。泰山古建筑群从泰安市一路延伸至泰山,是一条蕴含古人天地观,融合山与城,集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于一体的绝妙轴线。泰山古建筑中最耀眼的当属泰山脚的岱庙。岱庙是封建帝王供奉泰山神灵、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总面积约9.62万平方米,总体布局采用了以三条纵轴线为主、两条横轴线为辅、均衡对称、向纵横两方扩展的组群形式,是按照唐宋以来祠祀建筑的最高标准修建的。岱庙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是汉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体现了汉族作为农业民族文化的特点。泰山古建筑群建筑结构完整,风格独特,融山城于一体,反映了古人的天地观,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泰山文化的重要载体。

       泰山石刻遍布泰山,是一种书写在石头上的泰山文化,也是泰山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们与泰山一起接受自然的洗礼和历代泰山攀登者的仰视。泰山的石刻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以源远流长、品位高著称于世,是研究历史和书法镌刻艺术的宝贵资料。明代学者钟惺在《岱记》中说:"碑者,山川之眼也。"泰山现存的大量石刻将历朝历代发生在泰山的历史和故事传递给世人,成为泰山文化最好的诠释者。

       碧霞元君是泰安和泰安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女神之一。凡是爬泰山的人,没有不拜见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据说,碧霞元君能赐福众生、消病去灾,所以泰山的香火至今缭绕不绝。

       "岱岳美名五洲扬,千载神说接大荒,天下奇石数不尽,唯有泰山石敢当。"行走在泰安的大街小巷,冷不丁地就能发现屋角的石敢当的碑刻或石像,上刻"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字样。泰山石敢当作为一种中国民间习俗,其所包含的"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的"平安文化",也反映了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认知,因此得以广泛传播。历经千百年演变后,石敢当已经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敢当精神”也是泰安文化具象化的体现,更是时代发展下中国人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如今,泰山石敢当习俗已经成为受到国家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山皮影戏历史悠久,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属于典型的口传民间艺术,演出没有固定的剧本,演员靠记忆表演、发挥。传统精美、极富年代感的艺术造型,精湛复杂的雕刻技艺,“十不闲”的演出绝技和浓郁的地方特色音乐唱腔,让泰山皮影在众多皮影流派中一枝独秀,享有“泰山文化活化石”“中华绝技”等美誉。

       泰山皮影戏历史悠久,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属于典型的口传民间艺术,演出没有固定的剧本,演员靠记忆表演、发挥。传统精美、极富年代感的艺术造型,精湛复杂的雕刻技艺,“十不闲”的演出绝技和浓郁的地方特色音乐唱腔,让泰山皮影在众多皮影流派中一枝独秀,享有“泰山文化活化石”“中华绝技”等美誉。

       泰安风味名菜——泰山三美豆腐。泰安产的白菜、豆腐和泰山泉水,历来被誉为“泰安三美”。泰安白菜个儿大心实,质细无筋;泰安豆腐,浆细质纯,嫩而不老;泰山泉水,清甜爽口,杂质少。“游山不来品三美,泰山风光没赏全”,这是当地长期流传的赞誉三美菜肴的佳话。2012年,泰山豆腐宴入选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可供市民、游客享用的泰山特色饮食。

 

       相关报道

       泰山安则四海皆安——泰安文化篇

       泰山文化的四大内涵

       泰山文化的深邃内涵

       论泰山文化现代意义

       泰山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探讨

 

       相关论文

       [1]张琰.2021年泰山文化研究综述[J].泰山学院学报,2022,44(06):32-41.

       [2]马蓉,朱英兰.基于社会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新研究——以保护泰山传统文化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21):174-177.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21.042

       [3]胡潇月.泰山文化的美学价值[J].文化产业,2023,(34):115-117.

       [4]刘仕杰.大汶口文化与文化泰山的缘起[J].春秋,2023,(04):60-63.

       [5]苏梦含.民族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泰山石敢当[J].文化产业,2023,(18):55-57.

       [6]三摄.文化遗产——泰山[J].红蜻蜓,2023,(15):18-21.

       [7]李杰玲,韩燕花.论鉴真东渡与泰山文化的东传[J].泰山学院学报,2022,44(04):23-30.

        

       相关图片

1703583201654.png

1703583213741.png

1703583226373.png

1703583238286.png

1703583250037.png



本期编辑:张晶

内容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资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