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文化

【上海】时间:2023-11-28      来源:本站      

1998000e4cd197707854_noop.jpg

吴语文化的内涵

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江浙话、吴越语。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九千多万。吴语是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一支语言,是汉语七大方言集合之一。

吴语扎根于吴、越故地,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人文历史源远流长。“讲诵多吴语,勾提学佐书”,“诗成作吴咏,及此醉初醒”,吴语为江南本土古老语言,见证诗画江南语言文化。吴语是吴越人的母语,是吴越人“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文化属性和乡情沉淀。吴语区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经济文化核心地区,今一百余城构成以上海为首的吴语城市群、江南文化圈、上海都市圈。吴语还是吴歌、越剧、评弹等传统曲艺的载体。吴语也为历代文人所吟咏,“醉里吴音相媚好”。

吴语语音与古汉语标准韵书《切韵》《广韵》等有良好对应关系。在声母方面,吴语继承唐宋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以保留全部浊音为最主要特征,声母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部分地区保留尖团音分化。在声调方面,吴语具有仄音之一的入声,继承中古汉语整齐四声八调,平上去入四声因声母清浊对立而各分阴阳。

吴语有数万个特有词汇和诸多特征本字,是江南人思维方式、生活情调、文化涵养、社会生产、风俗民情、语言习惯的生动体现。吴语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高。吴语语法结构和普通话差别大。

吴语是江南本土古老语言,见证诗画江南语言文化。吴语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高。同时,吴语也是研究汉语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参考之一。吴语文化的开放融合:融合与更新是吴文化的内涵之一,适时顺变的开放融合也是吴语文化的重要特点。这种开放融合的精神使得吴语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吴语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吴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当时吴楚两国使用的方言被称为“吴语”。据史书记载,吴语的形成与太湖流域的吴越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吴国和越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位于江南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其使用的方言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的吴语。在历史的长河中,吴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语音、语法系统。随着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吴语也不断吸收、融合周围方言和其他语言元素,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和特点的文化现象。

吴语文化的发展有几波高峰。第一波是两晋时期中原士人南渡,两种文化的碰撞,丰富了此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第二波是唐以后经济中心南移,直接带动了文化的繁荣;第三波是明清以后,吴语文化逐渐成为国内文化的繁荣地带并对外传播。

同时,吴语的发展也受到了历史事件和移民等因素的影响。在明清时期,随着江南经济的繁荣和移民的增加,吴语逐渐成为江南地区的主要方言之一。在这个时期,吴语的文化内涵和特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到了近代,随着上海等城市的崛起和江南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吴语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吴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方言之一;另一方面,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吴语的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今,吴语已经成为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在文学、艺术、音乐、戏曲等领域中,吴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表现。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交流的增多,吴语文化也正在与世界其他语言文化进行交流和互动,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吴语文化的当代发展和保护传承

上海在吴语文化的保护传承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具体如下:

建立语言数据库档案:上海相关部门通过建立吴语语言数据库档案,对吴语进行采集、整理、归档和保存,以确保吴语资源的永久保存和传承。这个过程中,专业团队深入吴语社区,收集各种吴语音频、视频和文字资料,包括吴语的发音、词汇、语法、方言特点等。这些资料经过整理、分类和标注后,被存入数据库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吴语语言资源。上海的语言数据库档案不仅保存了吴语的语音和文本资料,还记录了吴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通过对吴语的历史演变、地域差异、使用场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吴语的文化内涵和特点,为吴语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持。

推动吴语教育:上海的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已经开始将吴语纳入教育体系,开设吴语课程,培养学生的吴语意识和吴语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吴语的传承,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上海的语言数据库档案还为吴语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学者和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吴语的语音分析、语法研究、词汇比较等工作,推动吴语语言学的发展。

支持吴语媒体:上海支持吴语媒体的发展,包括吴语广播、电视节目、网络平台等,为吴语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在支持吴语媒体方面采取了资金扶持、政策倾斜、人才培养、技术支持、推广合作和媒体融合等多项措施。旨在通过上述方式,大力推动吴语媒体的持续发展,传承和弘扬吴语文化。

保护吴语戏曲和民间艺术:上海重视吴语戏曲和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在保护吴语戏曲和民间艺术方面采取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建立传承机制、档案整理和数字化保存、演出推广和宣传、学术研究、跨界合作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项措施。通过上述措施,旨在传承和弘扬吴语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繁荣发展。

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上海积极促进吴语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合作,采取了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支持学术研究合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媒体合作、培养跨文化人才以及保护吴语生态环境等多项措施。通过上述措施,旨在推动吴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加强社会宣传和推广:上海加强社会宣传和推广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宣传和推广吴语文化,提高公众对吴语文化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上海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保护吴语的生态环境,通过保护吴语社区、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等,维护吴语文化的生存土壤和传承空间,确保吴语文化的持续传承和发展。


相关报道

1、吴语协会

2、吴语意识要觉醒

3、上海首部小学沪语教材今年有望进校园

4、82名学者和吴语研究者联名倡议科学保护上海话

5保护吴语的计划措施


相关论文

1吴语的文化价值及普通话的文化缺陷

2浅析当代吴语方言传承与面临之困境——以口述历史为突破口

3论《红楼梦》抄本中吴语语音讹误问题

4、第五届汉语方言中青年高端论坛举行

5婺州片吴语“是何”类疑问代词的读音


相关图片

“中国最美声音”评弹

2021吴文化发展大会现场


本期编辑:申金鑫

内容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络资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