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药文化

【内蒙古】时间:2023-08-26      来源:本站      


      

        1703042365642.png

       蒙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其不仅具有医疗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具有文化价值。 它与中国传统中医 学与现代中医学相互补充,对于促进我国医疗事业发展、促进各族人民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作 为我 国民族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医药已成内蒙古自治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政府对蒙医的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蒙医药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蒙医药教学事业也迈进了新阶段。 很多留学生专门对蒙医 学进行研究,可以说蒙 医学不仅对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是促进中外交流的新途径。 


       蒙医药文化发展史

       蒙医药在我国已 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为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做 重要贡献。在《元史》里,载有1226年蒙古军中流行瘟疫时,曾用大黄医治之事。内蒙古特产药材肉苁蓉,在《饮膳正要》《本草纲目》等书中都有详细记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蒙医后又吸收了藏医、中医和古代印度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医疗经验,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翻开少数民族医药这本典籍,蒙医药是极其重要的一章,其文字可考历史可以追溯到2700年前,在蒙古族繁衍生息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蒙医药是中国文化的绚烂瑰宝,也是少数民族医药万花丛中的一朵亮眼之花。

       1.萌芽时期(公元7世纪以前)

       在古代,蒙古人常年在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猎的生活。因而与自然界的各种动物、植物、温泉、矿泉、矿物等广泛接触,逐步发现了能够医治疾病的药用动、植、矿物,并将之反复的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不断总结、提高,形成蒙药学的基础,那时已经出现了适应当时社会生活条件的蒙古医药的知识。在慢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蒙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由原来的口授相传发展成文字记载,因而出现了不少蒙医药著作,对继承发展蒙医药学知识起了积极作用。蒙药学的有关著作,在历史上统称为“本草”。这些本草,源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与生产,故个有民族风俗与区域特点。在诊治疾病中药量少,疗效好,经济简便,适应广大牧民生活和劳动特点,为北疆各族人民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

       2.形成时期(公元7-16世纪)

       元太祖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军大举西征,建立起横跨亚欧的四个蒙古汗国。1271年,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入主中原,并于1279年统一了中国,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沟通国内各民族以及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住,同时也使中外医药科学有了更多联系和交流。元代医事制度除设大医院,御药院外,还在大都(北京)和上都(开平)各设回回药物院一所。大医院饮膳大医忽思慧著作《饮膳正要》三卷,为中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蒙古医药学先后吸取了中医医学、藏医学、印度医学的医学理论,逐步形成了既具有独特理论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近代蒙医药学术体系。

       3.发展时期(公元16世纪以后)

       通过国内各民族及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医药科学的联系与交流,这一时期的蒙医药学具备了完整的理法方论体系,而且积累了极为宝贵的临床经验和丰硕的学术成果。17世纪著名蒙医药学家占布拉著《医法海鉴》一书,记述了蒙医治疗各科疾病的方药,是一部较完整的蒙药方集。18世纪蒙医药学家松巴·堪布一伊舍巴拉吉尔著《甘露滴珠》、《甘露医理》、《甘露临证鉴别论诊疗集》、《识药晶鉴》等一整套蒙医药的著作。19世纪蒙医药学家占布拉道尔吉著《蒙药正典》一书。共收集了879种药物,共附有576幅插图。还有著名蒙医药学家罗布桑·全普乐,通过一生的临床实践,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著有《实用蒙医药学》一书,19世纪未至20世纪初,蒙医药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先后涌现出许多医药学家和蒙医药学专著:如著名蒙医药学家化日格·丹达尔著有《词黎勒·晶珠医药学鉴》、《增补医疗解释》等。这些著作的出版使蒙医药学日趋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北方民族医药特点和地城特点的近代蒙药学。为保障北疆各族人民的健康及蒙古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贡献。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医(民族医)政策,促进了蒙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广大蒙医药工作者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及疑难病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内蒙古自治区部分盟市先后建立了一批蒙医药的科研机构,在系统理论、药物、临床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辽是我国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也是蒙医药文明的发祥地。国内最大的蒙药生产基地、蒙药材种植基地、国内最早成立的蒙药厂、全国最大的蒙药贴生产基地都在通辽,全国50%以上的蒙药成药产自通辽。更是在2016年,通辽市荣膺“中国蒙医药之都”的美誉。


       蒙医的主要内容

       蒙医食疗:蒙古族人民由于主要食用牛、羊、马等动物的肉和乳食品,所以对这些动物产品的医疗作用有很多了解,而且饮食治疗在蒙医药学中有着重要地位。

       针灸疗法:因蒙古族人民居住地寒冷潮湿,使用灸疗法也是北方蒙古族早期常用的治疗方法。

       正骨疗法:因蒙古族人民常年驰骋在广阔的草原上,经常发生战伤、摔伤、骨折,故正骨、正脑、烧灼疗法也是蒙医的重要内容。

       蒙医理论:蒙医学理论以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希拉乌素、粘虫为六基症理论,把疾病的本质归纳为寒、热两种。发病本身的内在条件是指三根七素,即内因;致病因素指外界因素,即外缘。蒙医学的诊断方法:问、望、切三种诊断方法为主。相关著作包括《蒙药学》和《饮膳正要》。

       蒙医药经典著作

       各蒙医研究所先后共翻译整理古籍经典著作89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蒙文版)的编写工作于1985年完成,1986年正式出版发行,其汉译本于1992年出版发行,受到医务界人士的好评。我国还组织蒙医专家教授编写了高等医学院校蒙医药统编教材25门,约700万字;中专教材17门,其中一部分已出版、部分正待出版。这结束了蒙医高等中等教育领域无正规统编教材的历史。


       蒙医药事业发展

       蒙医药事业的发展,在2001年迎来质的飞跃。这一年,《内蒙古自治区蒙医中医条例》正式颁布,这部以法律形式承认蒙医事业发展的条例,迅速为蒙医事业注入强大而新鲜的活力剂。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制定出台《自治区振兴蒙医药行动计划(2017—2025年)》。该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全面振兴发展蒙医药,推动蒙医药事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壮大蒙医药医疗、预防、养生、保健、教育、科研、文化、养老、旅游及产业体系,加强特色优势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升蒙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传承创新,推进蒙医药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走向世界已经成为蒙医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有很多国家邀请 中国蒙医援助,同 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外国学者直接来到中国蒙医中医院就诊。可以说蒙医疗机构已经逐渐成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重要内容。我国应该积极组织医学交流会议,邀请国内和国际专家参与会议讨论,一方面提升蒙医在世界上 的知名度, 另一方面是积极吸收外来知识,促进蒙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报道

       蒙医药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蒙药特点

       蒙医药的历史——通辽——中国蒙医药之都

       内蒙古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积极推进蒙医药文化 使蒙医药走向世界

       以创新驱动传承,中蒙制药引领蒙药行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医生传承百年蒙医技艺:让蒙医药扎根草原,面向世界

  

 相关论文    

       [1]图雅,乌格敦其其格,奥·乌力吉.蒙医药医德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02):37-40.DOI:10.14045/j.cnki.nmsx.2019.02.005

       [2]图雅,乌格敦其其格,奥·乌力吉.蒙医药医德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02):37-40.DOI:10.14045/j.cnki.nmsx.2019.02.005

       [3]高宇航.蒙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1):107-109.

       [4]刘荣馨.关于蒙医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8(04):72-73.DOI:10.16041/j.cnki.cn15-1175.2012.04.009

       [5]孟晨.“一带一路”背景下蒙医药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今传媒,2021,29(11):108-111.

       [6]冯雪玉.孟永梅: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更好发展蒙医药传统文化[N].内蒙古日报(汉),2021-08-31(002).DOI:10.28568/n.cnki.nmgrb.2021.003271

       [7]全力推进中医药(蒙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J].健康中国观察,2023,(07):53-55.

       [8]包海蓝,宝音图,乌云达来.蒙医香药民俗文化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01):17-22.DOI:10.14045/j.cnki.nmsx.2022.01.017



       相关图片

1703042317134.png

1703042328340.png


1703042300971.png

1703042412951.png

image.png


本期编辑:张晶

图片及资料综合自网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