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图考》载:“河以套名,主形胜也。”“河套”指的是黄河冲积平原,包括“前套”宁夏平原和“后套”阴山黄河间平原。“河套人”是在内蒙古地区发现旧石器晚期的古代先民,距今约三万五千年。“河套文化”是属于旧石器晚期时代的一种古文化,是“巴彦淖尔文化”的源头文化。
河套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组织部分,阴山南北和河套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祖先居住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具备北方草原自然经济形态的特点。夏、商、周、秦就出现了以河套文化为特征的古代文明。河套的称谓大体从唐代开始,历经宋、元、明、清,“大河三面环之、河以套名,故称河套也”。纵观河套文明孕育和发展的过程,河套文化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河套文明的进程与中华文明共生共荣。
文化特征
河套文化是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融会之产物,其自身漫长的生成发育以及复杂的嬗变传承过程。“河套文化”的提出,主要是基于文化景观而言的。要确立一种文化景观,不可忽视文化地理范畴的文化区划和文化体系。按照习惯,文化区划遵循三种方法,即以文化特质划分的“形式文化区”、以行政区划划分的“机能文化区”和以特种文化意识划分的“乡土文化区”。根据河套文化的成因、演进和扩散形态,河套文化形成了自己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它具有显著的文化复合体特征,即文化人类学所指的“文化丛”。它是某种特定文化体系的社会群体聚居后形成的一个文化区。“河套文化”是按照文化特质划分的“形式文化区”,有自己的独立文化体系(文化丛)。几千年来,边塞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河套地区聚集、融合、传承、积淀,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兼容并蓄的地方文化体系。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内涵、丰富的形式为打造河套文化品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河套文化对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特征有着最充分的体现。它在草原文化的传承中,通过移民文化的交融,汲取了农耕文化的精华。没有河套文化,我们几乎无法找到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接合,正是这一独特的文化共生体,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文明在发展中交融集聚的最充分最现实的实证。可以肯定中华文化三大源流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和草原文化之间实际并不是互不影响的,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交融,只是在不同区域发生和孕育,河套文化正是这样的多元交融的结晶,同时也是多元融合的光辉典范。
河套文化的形成
河套文化的形成,有五个重要的自然人文因素,一是黄河,二是草原,三是阴山,四是战争,五是移民。河套是黄河流域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就具备了北方草原自然经济形态的特征,形成了草原游牧文化。巴彦淖尔境内有阴山岩画5万余幅,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明历程的画廊,证明巴彦淖尔早在6000年前就是牧业文明的发祥地,河套文化是草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之一。 阴山之北是以放牧为核心的乌拉特草原文化,阴山以南是蒙、汉、回共同创造的西部文化,是民族团结融合一体的以农耕为中心的文化。河套文化是基于几千年来边塞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河套地区聚集、融合、传承、积淀,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兼容并蓄的地方文化体系。巴彦淖尔地区自古以来,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融之地,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独特文化,团结是巴彦淖尔地区的主题,创新是巴彦淖尔地区时代精神的体现。在物质上各民族共同开创了“河套蜜瓜、星火葵花、二狼山白羊绒、红驼绒”等蜚声海内外的名优产品。在文化中的文艺方面,二人台、蛮汉调、山曲等河套文化近年来也有所创新。
远在数万年以前,河套先民就在巴彦淖尔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至一九九七年,从陆续出土的早期人类化石看,“河套人”属于“晚期智人”,其许多特征与山西“了村人”、“北京山顶洞人”的晚期智人化石接近。从先秦开始,河套地区就是军事重地。匈奴的崛起、两汉的兴衰,宋、元、辽、金的战迹,无不与富饶的河套冲积平原和水草丰美的巴彦淖尔相关联。这里属于优势环境,从而使我国的先民们从四面八方涌来。特别是各民族与蒙古族在此和睦相处、聚居,多民族文化融合,形成了多种文化交融的文化体系,蕴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如:阴山岩画,境内赵、秦、汉的长城,遍布于巴彦淖尔市各地的古城遗址和古墓葬群、汉墓群,两千多年前汉代酒鼎中的烧酒在这里出土,这又显示出青铜文化、酒文化,所以说河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域名称,是自然与文化的“聚显”,是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彰显。
巴彦淖尔地区的河套文化
2005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指出:“河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匈奴与两汉之间的战争,主战场就在这个地区。整合河套文化资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河套文化是一个大的区域文化体系,包括宁夏、内蒙古的土默特、鄂尔多斯一带,要克服狭隘的地域文化观念”,为河套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据此,巴彦淖尔市委政府以树立地区形象、提升产品附加值为目标,提出了“打造河套文化品牌,建设民族文化大市”的战略部署,精心组织,持久用力,使河套文化成为我市的一张亮丽名片,受到了市内外的广泛关注。 纵观巴彦淖尔发展史,虽然地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的战略要冲,时有战争发生,但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巴彦淖尔一直是历史发展主流。在长期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巴彦淖尔形成了“创新、实干、担当、诚信”的人文精神。四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体现了巴彦淖尔人文精神的主要方面。这些核心内涵不仅是巴彦淖尔历史传承的高度概括,更是今后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大力学习宣传践行“创新、实干、担当、诚信”的巴彦淖尔人文精神,凝心聚力,推动发展,正当其时。
河套文化典范性的历史昭示
保护黄河。弘扬河套文化,每一个黄河儿女都要自觉地加入到保护黄河的行列中。爱护黄河,回报黄河,要树立强烈的节水意识,珍惜她的水量,保护她的水质,让她永远充溢干净地流淌,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后代造福。保护阴山。阴山是河套的脊梁。它是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在河套北部,为河套遮风避雨,调节气候;它还是河套生态的水源涵养宝库,且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血液和支撑。保护阴山就是保护我们的身体,在保护中开发,更要在开发中保护,绝不能竭泽而渔,掠夺性开采。要坚决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保护阴山植被。还有石破天惊的阴山岩画,是祖先留给河套文化的“原生态村落”,是中化民族文化史上光辉的画册,是我们穿越时空追溯先民生活缩影的碎片。弘扬河套文化,每一个有良知的人,不论市场经济的利润有多大,都不能用它交易去赚钱。珍惜草原。草原是我们的父亲,草原给了我们那么多的财富,那么多滋养,那么多美丽的歌谣,为我们提供了那么多牛、羊、马、骆驼、那么多文明的蒙古包、敖包、勒勒车。但今天草原再也担不起超载过牧的重负,草原在沙化、退化,草原在用遮天蔽日的沙尘暴报复我们。弘扬河套文化,要百般珍惜草原,在“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中,少一点不讲集约的粗放,放下牧鞭,停止宰割,让草原休息,还草原千百年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一种繁荣的本色景象,不要让我们的后代再喊“草原在哪里”的困惑。珍惜各民族的团结和谐。各民族的团结和谐是我们走向振兴走向幸福的生命线。王昭君的千古不朽就在于她曾为这条生命线而毅然献身的精神,正是这种大义凛然的献身精神才使各民族结成“谁也离不开谁”的血肉关系。靠着各民族的团结和谐,我们建起了共和国的大厦,健步赶超,实现了腾飞的梦想。今天面对新的国际竞争,珍惜各民族的团结和谐,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科学发展,和谐奋进,走过60年辉煌,走过万万年。
河套文化传播
中国河套文化博物院是国内首个以文化丛命名和展示的博物院,也是河套文化的实物载体,集中展示了河套文化萌生、发展、成熟、兴盛的历史全貌,是河套文化的一部立体百科全书。积极推进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5A级景区的创建,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文化演艺中心建成使用,成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社会文明传承载体和河套文化传播阵地,使河套文化的综合功能得以有益完善和有机结合,同时把展示河套文化与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形成集聚效应,让人们在观赏文化景观过程中,了解各种特色文化,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河套爬山调、乌拉特民歌、蒙古族驼球等多个非遗传承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套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如今,在“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的引领下,河套的优质特色产品更加注重使用河套文化元素打“河套”牌,让产品走出河套,走向全国,在世界人民面前惊艳亮相。经过多年的努力,河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文化源之一的地位已经确立,并成为提升地区文化经济地位的重要品牌和以文化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战略,在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关报道
相关论文
[1]云良海.河套文化的现代传承思考[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16):44-46.
[2]黄景莲.巴彦淖尔:文化铸魂凝聚奋进力量[N].巴彦淖尔日报(汉),2023-08-10(001).DOI:10.28044/n.cnki.nbyze.2023.001683
[3]张瑞坤.创新传播形式提升河套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N].巴彦淖尔日报(汉),2023-08-28(001).DOI:10.28044/n.cnki.nbyze.2023.001890
[4]高学博.河套文化的由来及其类型特点[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22,(01):83-90.
[5]魏玉曦,潘敏.河套文化在天赋河套品牌文化建设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6):108-109.
[6]于相贤,郭志敏.以河套文化为导向的巴市旅游形象优化[J].管理观察,2018,38(10):90-93.
[7]钱聪.河套文化的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8(08):29-30.
相关图片
乌梁素海
阴山岩刻
本期编辑:张晶
内容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