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主城两江四岸绵延近百公里,重庆有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是天然港口。有港口就有码头,水运便利,重庆的码头文化因此逐渐兴起。早年间重庆的“巴渝十二景”中与码头相关的就有五处之多。《航拍中国》第四季重庆篇中介绍到,因水而兴的重庆城正是从朝天门码头开始发展,每一条川靠港就会带来一次汇聚,也让这座城市生来就有包容的性格。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在“渝商大会”上对重庆的码头文化进行了一番解读。他认为,重庆的“码头文化”存在包容和开放的因素,因此也是重庆建设内陆型开放高地的文化基础。
自古以来,重庆就因处于两江相汇,而水域通达,从朝天门码头到新建的寸滩集装箱码头,重庆码头一直是长江流域水运往来的要地,早年间重庆的“巴渝十二景”中与码头相关的就有五处之多。
重庆有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水深浪平,是天然港口。有港口就有码头,船来人往,成群结队的搬运夫肩挑背扛,喊着响亮的号子。这座城市孕育的独特码头文化久而久之便闻名起来。
清朝巴渝十二景中的"字水宵灯",指的是当时重庆万家灯火的场面,其实有很大一部分灯火是来源于船户。
当时的重庆到了夜晚,最热闹、灯火通明的就是云集在码头边的这些船只,船上的人家聚在一起,或吃火锅,或聊天、赌博,灯火将长江照得通明,成为最早的“重庆夜景”。
码头文化的起因或许是为了抱团发展,更好地在严苛的环境下生存下去,推杯换盏割头换颈的江湖义气是最初的文化血脉,发展至今的码头文化再历经了工业时期、重庆开埠时期与陪都时期后也有了重新的定义,这个时代的码头已不单单只是交通的一个环节,而成了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平台。
相关报道:
感受重庆码头文化记忆:磁器口的吊脚楼,至今还保留的古朴味道|吊脚楼|磁器口|磁器口古镇_新浪新闻 (sina.com.cn)
相关论文:
相关图片:
本期编辑:宁菁菁
内容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