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蜀道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在成都揭牌。研究院怎么建?将从哪些方向开展研究工作?
记者了解到,研究院聘请了国内外一流专家组成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共同负责蜀道文化研究阐释、传承发展等规划、决策以及执行。未来,研究院将通过八大方向的研究,构建起蜀道研究阐释体系、文化与生态价值体系、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体系,推动蜀道考古调查、文献整理、生态保护等跨领域多学科研究,最终把研究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蜀道研究传承平台。
统筹资源
顶尖学者为蜀道研究保驾护航
蜀道研究院院长、西华师范大学校长陈涛介绍,蜀道研究院按照“省校共建、校院联动、市企参与、开放合作”的思路,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育为支撑,以考古调查和文献整理为基础,以多学科跨领域综合研究为重点,以挖掘价值和推出成果为目标,系统推进蜀道文化研究阐释、保护传承、创新利用、宣传普及、文旅融合、传播交流,助力蜀道申遗保护,讲好蜀道故事,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研究院以西华师范大学为建设主体,打通壁垒跨区域合作,联合陕甘渝等蜀道沿线省(市)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动省内成都、广元、南充等8市,聘请国内外文史考古研究一流专家组成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为蜀道研究提供智力支持。其中,咨询委员会主要负责蜀道研究阐释、传承发展等规划、决策、咨询和指导,学术委员会则主要负责参与或主持蜀道研究阐释、传承发展等重大项目。
两个委员会,大家云集。秦汉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王子今出任咨询委员会主任,西华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李健,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谭继和出任副主任。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华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华师范大学教授蔡东洲、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陕西理工大学研究员冯岁平出任副主任。从两个委员会成员构成来看,统筹了来自全国多个学科的研究资源。
研究院在西华师范大学设立研究平台,分设文献中心和学术中心。其中,文献中心负责蜀道文献典藏库、研究文献资源库、数字化资料库等的建设管理,打造资料丰富、数据多元、立体全面的蜀道文献资料中心和蜀道资源数字化平台;学术中心则负责蜀道研究规划、团队建设、人才培养、课题管理和专家联络服务、学术交流合作等,跨地域、多学科、体系化、专业化、项目化推进蜀道研究阐释,其研究团队囊括历史学与考古学、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文学与艺术、地理与环境工程学以及生态学等不同方向。两个委员会和研究平台的成立,将推动蜀道研究院构建跨区域与多学科深度融合、考古调查与文献研究双轮驱动的工作格局。
研究院的资源统筹还体现在成立省级院企合作平台上。揭牌仪式上,西华师范大学分别与四川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以及四川广播电视台签署了共建蜀道研究院传承创新中心、蜀道研究院出版交流中心以及蜀道研究院普及传播中心的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擦亮蜀道文化名片。
细分研究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传承平台
蜀道越千年,研究工作怎么做?陈涛表示,蜀道研究院将通过八大方向的研究,即开展蜀道考古调查与历史专题研究、蜀道文献综合研究、蜀道文学与艺术研究、蜀道地理与环境工程研究、蜀道生态研究、蜀道研究史研究、蜀道资源数字化建设与研究以及蜀道文化与生态传承普及、协同创新研究。构建起蜀道研究阐释体系、文化与生态价值体系、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体系。
陈涛说:“蜀道考古调查与历史专题研究,将主要针对蜀道本体及沿线文化遗存开展田野考古调查,摸清蜀道文化遗存家底,构建蜀道发展演变时空框架,为相关专题研究奠定基础。其中,研究蜀道与南北文化交流、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西南社会经济发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沿线民风民俗等将成为重点。”
蜀道文献综合研究将系统搜集梳理中外蜀道文献,建立蜀道数字化资料库;全面整理蜀道文献,提高蜀道文献的阅读和利用效率;深入研究蜀道文献的内涵,揭示蜀道文献的现代价值,并探讨蜀道历史文献、研究成果的外译与推介。
千年来,历代文人针对蜀道创作了大量诗词歌赋,留下了珍贵的石刻题记。蜀道文学与艺术研究将在充分整理蜀道文学文献的基础上,围绕蜀道交通与文学,蜀道音舞、绘画与书法等主题,揭示蜀道文学艺术的文化底蕴与当代价值,从蜀道文学中探寻历史的足迹,见证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蜀道地理与环境工程研究则基于文献梳理与实地调查测绘,开展蜀道沿线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以及蜀道工程技术等综合研究。蜀道生态研究将聚焦古蜀道区域开展古柏生态适应与保护研究、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研究以及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等工作。
围绕八大研究方向,研究院还将推出系列研究成果。蜀道文献资料整理集成系列将规划出版《蜀道文库》大型丛书;蜀道研究集成系列将规划出版《蜀道考古调查报告》等专著;蜀道文化传播普及集成系列则规划出版《蜀道方志书系》等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院还将聚焦蜀道文化与生态,传承蜀道自然人文和谐共生的历史,系统推进研学旅游、大众普及以及立体传播等相关工作,让更多公众了解蜀道的文化价值内涵和时代意义。
专家谈
12月12日,蜀道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7位权威专家分别从蜀道价值、研究现状与未来、资源保护等方面,阐述了蜀道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演进的当代价值和国际影响力,客观分析了蜀道研究存在的现有问题。专家们建议加快构建多学科跨区域综合研究体系,建立包括研究基金、课题发布、专著出版、平台建设、成果共享等在内的系统性机制,切实担负起蜀道研究传承的历史使命。
建议充分吸纳学界前辈的研究成果
(蜀道研究院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王子今)
远古先民在很早以前就连通了秦岭到巴山的交流。早在前仰韶时代,秦岭交流就已实现南北沟通,商周时期又有了更好发展。至西汉时期,蜀道实现了南北贯通一体,在世界文化史上极具影响。此后与丝绸之路的交流连接,更是起到了沟通世界文化的作用。蜀道研究院成立以后,建议在继续研究新课题的同时,充分吸纳学界前辈的研究成果。
蜀道研究院应不局限在蜀道研究上
(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 孙华)
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以交通线路研究为基础,聚焦蜀道研究,放眼全国古代道路网络,服务蜀道的保护和利用。此外,蜀道研究院应该不局限在蜀道研究上,还应以此为起点和核心,逐渐将研究领域扩展到中国古代道路网络和现存的全部古道遗产,从而使蜀道研究院从区域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建议统筹规划蜀道考古工作
(蜀道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王仁湘)
距今7000多年前,北方与蜀地的交流已经非常明晰。这说明,蜀地并非封闭孤立之地。然而,过去的考古工作缺少大范围的统筹规划,建议未来制定考古调查规划,出版相关报告,选定遗址作重点发掘,设立研究基金,拟定蜀道相关考古研究课题,并设立相应的考古平台,定期交流工作进展与收获。
建立蜀道研究平台十分重要
(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蓝勇)
蜀道研究平台的建立十分重要。从蜀道研究院、蜀道研究会等平台的建立来看,不仅对于蜀道申遗工作,也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保护、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学术研究需要时间沉淀,蜀道研究需要田野考察,希望这种研究不是一个热潮,而是一种长久的磨炼。同时,蜀道保护和开发也应纳入关注范围,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方式推进。
站在更高角度审视蜀道价值
(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理工大学研究员 冯岁平)
蜀道研究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政区的演变使蜀道被视作不同路段,但作为一个道路交通体系,需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蜀道价值。蜀道文献的搜集与整理,仍然需要花大力气,同时还需要摸清蜀道、栈道的家底,对沿途的文化遗产要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底。
关注蜀道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实践
(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 杨永川)
蜀道沿线有大量珍稀濒危动植物生存于此,具有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制高点的潜力。以大熊猫、水青冈、珙桐等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实践,有助于向全世界发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声音,展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主张,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
推动甘肃学界参与蜀道研究与申遗
(蜀道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高天佑)
陇南山地,隐藏着大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古栈道遗迹,是蜀道甘肃段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蜀道甘肃段是蜀道构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甘陕川渝四地必须为蜀道文化线路的保护和申遗而相互协作。作为“蜀道学”的倡导者,我代表甘肃陇南学术界积极参与、主动融入蜀道研究与蜀道申遗的工作中来,将共同为蜀道文化线路的保护和申遗等工作贡献力量。(记者 吴晓铃 程文雯 文字由记者 吴晓铃 整理 图片由记者 杨树 摄)
编辑:宁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