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歌谣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一直流传至今的壮族民间艺术文化,主要传唱方式是“歌圩”,歌谣主要有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生活歌、仪式歌、创世歌7种形式。歌谣的歌词内容凝聚了壮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反映了时代变迁下壮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刘三姐”歌谣文化的来源
刘三姐歌谣文化的主要来源是壮族人民的生产劳动。生产歌就是壮族人民在平时的生产劳动中所产生的一种歌谣,是借助歌谣来传授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文化。在生产歌传播过程中,壮族人民往往在共同目标上达成共识,凝聚力量,精准发力,共同创作。由于有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作等重要渠道,山歌内容才能不断丰富,在不同时期探索出新的传播内容,不断塑造“歌海”新形象,并且不断扩大人民参与渠道,使刘三姐生产歌文化日臻完善,使人民满怀热情和信心投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 生产歌主要歌颂壮族劳动人民敢于同大自然斗争的民族品质,激励人民热爱劳动,遵循耕种的规律,崇尚科学。歌词如“为人不吃苦中苦,哪成世间人上人”。生产歌歌词语言朴实、自然,教育劳动人民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苦乐观。歌谣旋律优美,节奏相对自由,有的山歌字多腔少,行腔紧凑;有的字少腔多,行腔婉转;有的连绵不断,一气呵成;有的若断若连,顿挫有致。例如,“山歌不唱不开怀,磨子不推不转来,人不唱歌不为贵,花不逢春不乱开”。这首歌谣内容朴实,真实反映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经验丰富,饱含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此外,刘三姐歌谣中最常见的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等则来源于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爱情歌是青年男女为寻求爱情而唱的歌。每当农闲时分,村里的适龄男女就相约着成群结队地聚在一起对山歌,通常采用男女互问和对答的形式,用即兴的山歌来表达爱情,唱得出众的男青年往往最能吸引女青年,获得爱情上的成功。仪式歌是壮族进行节日庆典时唱的歌,主要以赞席歌为主。谜语歌的内容则是猜谜,它不仅锻炼了人们的思维能力,也给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故事歌则是以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些烂漫的爱情故事或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寓言为主的山歌。
二、“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内容
从刘三姐歌谣中可以看出,歌谣是一种精神的文化。壮族人民在生活中经常借助山歌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从古代到现在,壮族人民都喜欢用山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山歌加强了壮族人民之间的沟通。在特定的日子里,壮族人民往往用歌来传情择偶。在农闲时,壮族人民则以山歌的形式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例如,“月月去了月月来,日日去了日日到,冬日去了到春暖,过了春节到二月,到了三月春耕到,到了四月犁田忙,魔芋韭菜拿回跑,犁耙落地下田水,四五月来怨做人,看见苍天才活下,日月秋来盼丰收。”从这首歌谣中,不难看出壮族人民热爱劳动、勤劳朴实、勤俭持家的优良品德。“今天走进桃花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等到花谢结硕果,来年依旧笑春风,桃花岭上桃花开,好花一排又一排,我们老年无事做,游园观花也开怀。”“满山处处锄镰开,岭地桃种我来播,满山桃树你来护,三月花开乐开怀。”从这些唱词内容可以看出,歌者保持着纯洁健康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充满着生机活力。由此可见,刘三姐歌谣不仅仅是声音记忆符号,而且是教育、警醒和启示后人的教科书。
三、“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事实上,至今流传在民间的“刘三姐”歌谣大多并非“刘三姐”本人创作、演唱并传承下来的歌谣,而是具有“刘三姐”文化符号特色、携带其文化基因的歌谣。这种特殊性使得“刘三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所传唱的歌谣内容摒弃单一、固化的曲调与歌词,逐渐成为一种由历史记忆、民间传说和时代精神相联结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凸显歌谣传唱的价值定位,即文化兼容性与互聚性。一方面,“刘三姐”歌谣文化兼容性指向兼容并包的文化价值观,是“自尊而不排他,精深而不封闭”的体现。该价值定位集中表现为一体意识和共性意识,强调了歌谣无边界,传唱无民族、地域之分的特点。另一方面,互聚性表现在歌谣传唱不依赖于某个民族特性,而寻求共识符号、共同情感,以及精神上的归属感。其价值定位背后隐含的是民族互聚力的形成,即不同民族在歌谣传唱的过程中相互吸引,相互依存,进而促成群体内聚与文化认同。互聚力的形成是各民族成员基于共同民族文化和认同意识而形成共同体的基础,也是向心合力的体现。
刘三姐歌谣是壮族人民共同创作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千百年来承载着古朴的民风,是人与人沟通的一种文化信号。这种特殊的文化信号由当地劳动人民自发组织进行研究、探讨,从而完善至今,使之在不同时期演变出不同的内涵。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歌谣都是在弘扬正能量,弘扬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这就是千百年来文化所构成的一种凝聚力,也就是一种文化的魅力之所在。正因为刘三姐歌谣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才促使壮族人民拥有生生不息的活力。刘三姐歌谣作为刘三姐文化的核心内容,很好地记载了刘三姐文化的历史,并将这一种文化优势转化成为产业优势、商业优势以及旅游优势,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传承刘三姐歌谣,探讨刘三姐歌谣文化内涵,目的就是将壮族人民的传统道德规范、礼节风俗以及待人接物观念等更广泛地运用于壮族人民生活中。
四、“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国际传播
通过新媒体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刘三姐歌谣的传播策略实现了多元化和个性化,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到这一文化瑰宝。此外,刘三姐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局限于歌谣本身,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如电影《刘三姐》和“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等,这些文化产品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在新媒体时代,刘三姐歌谣的传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通过社交媒体、视频分享平台等多种形式,刘三姐歌谣的故事和旋律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这种传播不仅增强了刘三姐歌谣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途径。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刘三姐的文化形象研究受到了学界的关注,这表明刘三姐歌谣已经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此外,刘三姐文化的国际传播还体现在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中。例如,“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的成功,不仅为桂林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这种文旅融合的模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国际游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方式。
相关论文
[1]周信杉,罗江华,李献庆.“刘三姐”歌谣何以实现跨文化传唱——论共性记忆与共同情感交织中的共同体形塑[J].广西民族研究,2021,(1):117-125
[2]罗相巧.刘三姐歌谣的文化内涵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6,(6):41-43
[3]谭为宜,周佐霖,蓝振榕.刘三姐歌谣文化发展源流考述[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40(1):1-10
[4]林芳.呈现·建构·消费:“刘三姐”文化符号当代嬗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DOI:10.27036/d.cnki.ggxsu.2021.000270
[5]韦杏幸.广西刘三姐歌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2,DOI:10.27035/d.cnki.ggxmc.2021.000336
相关报道
相关图片
民族歌剧《刘三姐》 来源: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电影《刘三姐》 来源:广西头条NEWS
刘三姐文化旅游节歌舞表演 来源:文旅中国
彩调剧《刘三姐》 来源:广西新闻网
彩调剧《刘三姐》 来源:广西新闻网
图文来源:网络综合
编辑:叶婉君 宁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