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月三”源于上巳节,在承载中原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将壮族人民的心理与性格特征内化其中,形成独具壮族文化特色的节日。目前,“三月三”已成为壮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重要传统节日,既是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于一体,以祭祀、祈祷为动机的信仰性节庆,也是兼具文化教育、人际互动、经济交流等多项功用的娱乐性节庆。
一、壮族三月三文化的来源
上巳,意为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先民认为在三月上巳这日进行祷祝活动,可将邪气祛除,迎来吉事。《韩诗外传》有云:“溱与洧,三月桃花水下之时,众士女执兰祓除。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上招魂,祓除不祥也。”这记载的是先秦时期郑国关于三月上巳的驱邪活动,先民约于三月上巳至水边手持兰草祓除奸邪,这表明了早期上巳节的原始信仰色彩。随着时间推移,上巳节延续至魏晋,与“三月三”日渐合流,出现“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的现象,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生命仪式。上巳节亦被视为求爱与求子的重要生命活动。《礼记·月令》载:“仲春之月,……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这是描述每年农历三月祭祀主管姻缘与生育女神——高禖的活动,先秦时期男女相会、顺应天时的求爱活动是这一时期的风俗。与此同时,繁衍子嗣亦是农历三月三日活动的重要目的。古人将鸟卵作为子嗣的象征符号,晋人张协的《洛禊赋》写道:“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河中。”三月上巳临水煮卵、浮卵与食卵成为妇女祈求与迎接生命降临的仪式,隐喻着人们的人生态度,寄托渴望万物复苏、重获新生的愿景。
二、壮族三月三文化的作用
娱乐休闲是上巳节继祭祀信仰后的活动目的之一。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称:“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水,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起源于魏晋时期的曲水流觞实际上是由早前孵卵求子演化而来,此时已成为文人雅宴的娱乐活动。到唐代时,三月上巳的娱乐休闲性质更为明显,皇家、官员亦在每年的三月三日欢庆上巳,举办宴请活动。由于官方政府的支持,三月上巳娱乐活动大量增加,“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便说的是唐代春季娱乐活动繁多之景,三月上巳至隋唐时期达到兴盛。至宋元时期,受理学的限制,三月上巳的信仰与娱乐活动日渐式微,而后随着蒙古族入主中原,三月上巳的节俗活动在中原地区逐渐消亡。南方少数民族由于处在国家权力辐射的边缘地带,加之经济发展迟缓,上巳节的文化内涵与事象得以保存和发展,上巳遂成为南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壮族三月三”积极地将独特的文化符号系统代代相传,把“继承的理念用一种象征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们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延续下去,从而发展出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的看法”。 众多民俗符号不断充实与发展,已然成为当前标志性的节日事件;壮族文化精神及其背后的中华文明传统,已然成为一种集体意识的心理积淀与身份显现。
三、壮族三月三文化的内容
“壮族三月三”,是举行歌圩的日子,因此又称为“歌婆节”(歌舞节),壮语叫“欢龙褂”,意思是到田间唱的歌,又叫“欢窝敢”,是出洞外唱的歌。 过去壮族群众很少有庙宇,神像都放在岩洞内,在洞内应该保持肃穆,只能在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 《太平寰宇记》中记述道:“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说明了当时的歌圩极为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成了文化娱乐、谈情说爱的地方,并出现抛绣球的游戏。 到了清代,歌圩已成为成千上万人参与的大规模社会活动。 据 1933 年编撰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多达 26 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在歌圩中,勤劳智慧的壮族人民,创作了多姿多彩的山歌,使这一古老的民俗节日产生了诱人的音韵。
广西壮族三月三有丰富的节日内容,如唱山歌、扫墓、抢花炮、纪念神农、祭祀花神,抛绣球,碰彩蛋等内容。碰彩蛋是壮族“三月三”中流传较为广泛的民俗,是男女社交的活动。青年女子手持红蛋,若对男子无感,便握住整个红蛋;若对男子倾心,则手握半只红蛋,男子碰破另外半只,这象征两人结成情谊。据《玉烛宝典》记载,斗鸡卵也就是斗蛋的习俗。这种习俗源于五色崇拜,与简狄沐浴,吞食五色蛋生契和女娲用五色石补天等原始神话有关。斗蛋的习俗是一种凭蛋结交、相馈共享的方式。被染成各种色彩的鸡蛋挂在帐篷顶上或小孩子的脖子上,或被青年男女拿到偏僻之处碰蛋示爱,谁的蛋被碰破,说明已接受对方的爱。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对歌与上巳节会男女都是择偶方式,上巳节互赠芍药以表情,广西壮族三月三对唱情歌以达意。壮乡多山,因此壮族人民多以唱山歌为主,以山歌的内容寄托自己的多样心愿请求。第一,农事的信仰活动是其主要目的。壮族信仰鬼神,长期从事稻作农耕的壮乡人民以祭祀神灵为目的,通过唱歌的形式,祈祷风调雨顺,以利农业丰收。第二,求爱择偶的生殖崇拜又是一重要目的。壮乡人民在农闲时期便会在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于特定的场域举办对歌会,青年男女以对歌的形式交友和求偶。在此期间,男子会寻找自己倾心的对象,并发出唱歌邀请;女子会精心准备绣球前来与男子对唱,歌毕后,若满意,则将绣球抛予男子。还有对“中意”的人互赠信物,如绣球、五色糯米饭之类的活动。广西壮族三月三拜花婆与上巳节祭高禖都是求子的仪式。花婆和高禖掌管生育,花婆是壮族的生育神,高禖是汉族的生育神。广西壮族三月三碰彩蛋、抛绣球、抢花炮与祓禊求子都是由上巳节“简狄浴水吞玄鸟之卵而生契”传说化生的习俗。此外,在壮族“三月三”这一日,还逐渐演化出舞彩龙、舞彩凤、打擂台、武术表演、爬山踏青等多种活动。 壮族“三月三”承传中原上巳节祭祀驱邪、求爱求子的文化意蕴,又在文化形式上形成了鲜明的 民族地方特色,呈现出传承性、稳定性、多样性、活态性的文化特质。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历史最悠久、参与人数最多、传播面最广的全国性节日。“壮族三月三”承继上巳节的文明传承,发展出具有壮族特点的传统民俗礼仪,经过了千百年的传承创新,兼收并蓄,形成了兼具农业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特征,融祭祀娱神、歌节娱人、踏青乐人等中国传统文明于一身,由古代文明到近代变化再到当代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壮族三月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探寻其文化渊源、育人意蕴及创新路向,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传播中国声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壮族三月三文化的当代传播
2023年,第24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与“壮族三月三”创新融合,增进了中国—东盟民众的交流交往和互动互信。据介绍,从2023年4月21日至5月21日,民歌路演、绿城音乐节、“大地飞歌”、首届南宁国际诗歌周、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等相继举办,让中外民歌唱响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在“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暨第24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闭幕式“大地飞歌·2023”上,国内外优秀表演团体、艺术家同台竞艳,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呈现出民族文化交融、中外文明互鉴的动人画面。2024年2月26日至3月6日,中日韩—东盟“青年大使”交流活动在广西南宁举行,中日韩和东盟多个国家的青年代表参加了一系列独具广西特色的文化体验活动。广西和东盟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南宁是广西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近年来,南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拓展国际传播渠道,通过举办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对外交流品牌活动,不断增强“人文相通、民心相近”的认同感,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拓展、加深。
相关资料
[1]李振鹏.壮族“三月三”的起源、功能、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37(6):80-89
[2]王丹.“壮族三月三”当代民俗文化功能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22,DOI:10.27036/d.cnki.ggxsu.2020.001750
[3]陈丹.“壮族三月三”的育人意蕴与创新路向[J].广西民族研究,2024,(01):114-121
[4]蒙晓霜.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活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析[J].歌海,2023,(04):136-141
[5]卢彩益.浅谈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的审美教育内容和意义[J].成才,2023,(14):107-108
相关报道
唱山歌 赏非遗...广西各地举办“三月三”活动展现民族文化魅力
相关图片
广西三月三展演活动 来源:广西新闻网
绣球传情 来源:广西新闻网
竹竿舞展示 来源:文旅中国
绣球定情 来源:广西新闻网
彩楼抛绣球 来源:广西新闻网
图文来源:网络综合
编辑:叶婉君 宁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