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内涵
发源于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被称为中华古文化的“直根系”。红山文化玉猪龙,是中国龙图腾最出名的文物之一。红山文化的鼎盛时期距今5500年左右,在中华文明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存在了1500多年。源远流长的红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实证。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但在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西辽河流域文明发现之前,国内和国际学术界都有人对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他们认为中国的文明史只能从4000年前的夏代算起,夏代之前的1000年因为缺乏实物证据,只能作为传说时代而存在。
“坛庙冢,玉龙凤。”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红山文化第一人”郭大顺先生将红山文化重要发现总结为这6个字。“它们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提供了真正的考古证据!”
和合包容、守正创新是红山文化的突出特点。红山文化在与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交往中,通过遗存发现的相互征伐的现象不多,面对外来族群的文化冲击,红山先民总是选择认同优先,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探索出自身发展的道路,显示了文化间互动的和平性。因此,和合包容、守正创新,是红山文明诞生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底色,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
二、考古发现
首次发现: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赤峰东郊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4年正式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命名者为尹达。重要遗址包括赤峰红山后遗址和牛河梁遗址。后者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与凌源市交界处,是红山文化晚期的代表性遗址。牛河梁遗址群包括了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多种类型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和陶器,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高度发展。
红山女神像是红山文化最重要的发现之一。1983年11月2日,红山女神像出土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曾说:“红山女神是红山人的‘女祖’,也是‘中华民族的共祖’。”张星德教授介绍,红山文化这个共同体本身就是不同族群构成的,在红山文化的发展中,又不断有新的外来族群的碰撞,为了避免冲突、寻找共存的途径,在与各个族群磨合中他们总结出了最好的共生模式,即“文化认同”与“守正创新”。而牛河梁的红山女神正是在认同和创新基础上,创造而出的红山各族群先民都公认的精神先祖——因此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玉和龙,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内涵和美好寓意。红山文化玉器制作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将玉器置于沟通天、地、神灵的神圣地位,还形成了“唯玉为葬”“唯玉为礼”和“以玉事神”的习俗,它是在东北近万年玉文化基础上发展,并开创了中国玉礼器、玉礼制先河,这种用玉礼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红山文化还出土了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龙形象。在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一条距今约8000年的石块堆塑龙,这条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这意味着8000年前,龙崇拜的迹象就在西辽河流域开始显现。西辽河流域出土的多种玉器、陶器具有特征明显的龙元素,可分为猪首龙、鹿首龙和鸟首龙等多个类型,都处于中华民族龙形象的形成阶段,对后世龙文化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
庙与坛作为国家最高层次祭祖与祭天的礼制建筑,其结构与布局从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的北京,表现出强大的传承力。在牛河梁遗址发现的“坛庙冢”组合,就已出现并形成“北庙南坛”“敬天法祖”的传统规制。因此,考古学家认为,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是中国后世礼仪体系的源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的实证,更是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实证。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将其概括为“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
三、保护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红山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例如,2023年考古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彩陶坡遗址发现了一件龙形蚌饰,这是红山文化早期遗存的重要发现。这些新发现为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红山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实物资料。
2023年3月,国家文物局启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新工作,借此契机,牛河梁遗址按照重调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要求,正在积极编制各项申报材料,以期及时完成申报工作。辽宁省还将牛河梁大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纳入《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近年来,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博物馆通过举办大讲堂活动,让越来越多的目光向牛河梁聚焦,为红山文化的保护发展提供创新思路,搭建更多桥梁。针对牛河梁遗址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当前已累计举行近百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教育机构,让孩子们近距离体悟。
与此同时,在全国多点绽放的文物展览也在如火如荼开展。2019年10月,“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在辽宁省博物馆正式启幕,246件珍贵出土文物集中亮相;一年后的“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展,引发了全国对红山文化的研究热潮;2021年,在浙江省博物馆开启的“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将两大文化穿越时间和空间联袂展示,共同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起源;刚刚结束的安徽博物院“璀璨星光——凌家滩文化展”中,我国史前三大治玉中心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凌家滩文化齐聚一馆,千年中华文明之间互鉴互融与星斗满天的壮美画面,令在场观众无比振奋,民族精神与文化所赋予的强大自信在心中油然而生。
2024年7月30日,红山文化研究院揭牌,标志着辽宁省在红山文化研究方面又迈出了坚实一步,也是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一环。它的成立将为红山文化研究提供更加专业的平台和更加丰富的资源,有力推动红山文化研究深入发展。红山文化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科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考古发掘,深化学术研究,强化传承普及,加强国际交流。
2024年8月,辽宁省朝阳市文旅局发布了朝阳红山文化寻根之旅精品线路。围绕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牛河梁二日游线路,围绕西三线打造牛河梁三日游线路,围绕朝阳全域打造牛河梁五日游线路。同时,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开通至牛河梁高铁站和建平高铁站的旅游专线。每条线路周边拥有不同标准住宿宾馆、酒店、农家院。
相关报道:
满天星斗 璀璨辉映 “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主题展览开幕
相关论文:
加快推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工作 释放文旅产业发展活力 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相关图片:
参观者在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内观展。潘昱龙 摄/来源:新华网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积石冢群和祭坛。王莹 摄/来源:新华网
牛河梁遗址博物馆拍摄的展品玉人。潘昱龙 摄/来源:新华网
图文来源:网络综合
编辑:申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