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两千多年来,复州城一直是渤海湾畔的海防重镇和商贾云集之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东北大鼓这项颇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因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称。
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乾隆年间(1736-1796年)一个叫黄辅臣的弦子书艺人到沈阳献艺,在吸收了东北民歌、东北小调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一个人打板击鼓演唱,另一个人弹三弦伴奏,一部书少则说三五天,多则说十天半月。还有种说法是东北大鼓起源于辽西农村,当时的农民买来一些鼓词小唱本,在农闲时有人照着唱本用当地的土调唱。那时候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机,男女老少坐在一起,听人来唱“唱本”也是一种娱乐形式。当时只要是念过一两年书的人就能顺着唱词的韵律往下唱,有不认识的生字也能顺下来,因此唱“唱本”还能多认识一些字。后来出现了专门叫唱“唱本”的民间艺人,农闲时走乡串户,手操三弦,自弹自唱,老百姓都叫它“电大鼓”。有一些农村的人常以此为生,有时还替人算命、批八字。正月里以算命为主,平时则走乡串户赶会,谁家办喜事、寿宴也请艺人去说书唱曲叫“说乐书”。如果某个地方久旱无雨,老百姓许愿希望天降大雨,也请说书的艺人去说段,叫“说愿书”。有些艺人出名了,就开始往城市跑。大约在道光(1821-1850年)、咸丰(1850-1861年)年间,在奉天(沈阳)已经有鼓书艺人或摆摊或走乡串巷去献艺。
东北大鼓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东北大鼓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京剧、京韵大鼓和东北民歌的唱腔,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表现力较强。20世纪初,东北大鼓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和“西城调”等多种不同的艺术流派,各派的唱腔风格和传统曲目都独具特色。
东北大鼓的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2006年5月20日,东北大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艺术特色
东北大鼓的唱腔音乐结构多样,曲调丰富,既有粗犷浑厚的特点,又兼具细腻婉转的韵味。其表现力极强,能够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传达故事情节,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共鸣。此外,东北大鼓的唱词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这些传统题材不仅丰富了东北大鼓的曲目内容,也使其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东北大鼓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后发展为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以东北方言演唱,另有乐师操三弦伴奏。
东北大鼓的唱腔音乐结构多样,曲调丰富,既有粗犷浑厚的特点,又兼具细腻婉转的韵味。各流派在唱腔和音乐上各有千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东北大鼓的曲目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以说唱为主,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传统节目包括短篇、中篇和长篇等多种形式,涵盖了历史、神话、武侠、爱情等多个领域。
东北大鼓在流行地人民的娱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曲本和音乐也影响了其他艺术,如《忆真妃》被多种鼓曲移植,唱腔曲牌【慢西城】被二人转吸收等等。
三、流派与代表人物
复州东北大鼓:在瓦房店地区已有三百年的历史,著名艺人有关永安、赵文义、聂田盛、林正信、宋玉玺、陈世新等。
岫岩东北大鼓:至今已有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书目以长篇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以马德廉、崔广烈、唐国志为核心的三大派别。
西城派东北大鼓:以锦州为中心,其表演主要有两种风格,分别以宋修仁、陈仲山为代表。宋氏师徒风雅动情,一唱三叹;陈氏父女的“新西城”派则帅美精奇,俏皮幽默。
榆树“东城派”东北大鼓:至今已传承五代,历时二百多年。书目和曲目丰富,有多种长、中、短篇作品。
五常东北大鼓:属于北派大鼓中的“江南派”,融合了当地满族音乐的诸多元素,唱腔婉转优美,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四、现状与保护
东北大鼓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它曾是人们休闲娱乐、传播知识、弘扬道德的重要载体,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东北地区的文化生活中,东北大鼓占有重要地位,对当地其他艺术形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东北大鼓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东北地区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目前,东北大鼓的生存状况已近濒危。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年轻人对东北大鼓这种传统艺术形式逐渐缺乏兴趣,加之一些优秀艺人年事已高,不能继续演出,而年轻传人寥寥无几,使得东北大鼓的发展举步维艰。
为了保护和传承东北大鼓文化,辽宁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进行艺人登记、建立艺术档案、鼓励艺人开展演出活动、录音录像及照相记录等。同时,还通过举办培训班、设立保护点等方式培养新人,以传承和发展东北大鼓艺术。
岫岩东北大鼓因企业的加入,得到了很好地传播和传承。东北大鼓传承人李润中及其他一些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应盘锦市大洼区一家温泉酒店的邀请进行了演出。那一天的表演现场十分热闹,不仅有数千人来观看,现场展卖的非遗产品也几乎销售一空。非遗与市场对接、和企业共舞,既为企业带来了效益,又推动了非遗项目的发展。据了解,盘锦这家餐饮公司不但将非遗传承人请到餐厅进行常态化的演出,还对东北大鼓的传统段子进行整理,进一步分担了非遗传承人肩负的压力。
相关报道:
东北大鼓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首届东北大鼓展演正式启动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非遗保护不是为表演 而是为回到生活——工尺谱、东北大鼓等非遗保护探新路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刘兰芳:曲艺要发展就不能守旧,要与时俱进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辽宁非遗曲艺周助力曲艺振兴发展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相关论文:
东北传统说唱音乐的传承——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为例
新媒体环境下曲艺传播现象分析——以东北大鼓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为例
相关图片:
东北大鼓表演。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东北大鼓群唱。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岫岩东北大鼓传承人王福玲表演。摄影:夏建国
图文来源:网络综合
编辑:申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