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山黑水文化的源流
白山黑水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它融合了自然景观、历史传承和民族风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白山,指的是长白山,这座雄伟的山脉以其常年被白雪覆盖的峰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长白山不仅是东北地区的自然标志,也是众多民族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象征。黑水,则是指黑龙江,这条重要的河流流经东北多个省份,滋养了这片丰饶的土地。在寒冷的冬季,黑龙江的水面虽然会结冰,但冰层下的水流依然自如流淌,形成了独特的“黑水”景象。
“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明代女真人就居住在这片白山黑水间。到了万历年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清人福格在《听雨丛谈》中说:“满洲有稼穑,有城堡世居之民”“数十巨族,则各踞城寨,小族亦自主屯堡,互相雄长,各臣其民,均有城廓。土著习射猎,知稼穑”。
与此同时,自唐代以来,中原文化对东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渤海国、金朝等地方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唐朝、宋朝等中原王朝的影响。这种文化交融使得白山黑水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二、白山黑水的文化特色
民居特色:一是住宅建筑适应北方的气候,大多数房子都是坐北面南的,由于在北方,冬季寒冷且漫长,日照时间比较短,房屋坐北面南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日照。房子里的采暖方式也比较特殊,定居房屋多用火炕采暖,火炕和灶台相连,在烧水煮饭的同时,火炕也被烧热,一举两得。而游牧地区则采用蒙古包等毡房的形式,蒙古包的围毡,具有极强的隔风保暖功能。只要屋内有火,即可温暖如春。二是住宅建筑适应当地的发展,不论住宅在什么地方,不论是草原、平原,还是山林地区,建筑选材都是就地取材。游牧民族多使用便于拆装的毡房、蒙古包,适合迁徙的需要;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定居下来,用土坯和砖瓦建房,适合长期的居住。
服饰特色:满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男女老少日常穿的主要服装是旗袍。旗袍的样式特点是圆领、大襟、四面开禊,配以扣挂。满族妇女穿的旗袍讲究装饰,在衣襟、袖边、领口处都镶嵌几道花条或彩芽儿,艳丽而典雅。满族妇女一般不裹足,俗称“大脚”,她们穿的是一种高跟木底的“旗鞋”,而满族男人则以穿靴为主。
饮食文化:白山黑水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主食以小米为主,喜粘食。善于养猪,喜食白肉血肠和猪肉酸菜炖粉条。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须吃手扒肉。满族的点心以“萨其马”最为人们喜食。此外,还有黏豆包、油炸糕等特色食品。
民族习俗与节庆:辽宁省各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习俗和节庆活动。如满族的萨满教信仰、朝鲜族的农乐舞、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宁白山黑水文化中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如新宾满族剪纸、岫岩满族剪纸、岫岩满族民间刺绣、凤城满族荷包等已被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该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白山黑水文化的当代意义与保护传承
白山黑水文化作为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在当代社会,加强对白山黑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作为满族历史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省份,辽宁省保存有十分丰富的满族文化遗存,历史悠久,发展沿革一脉相承,形成了完整的语言、文字和丰厚的文化传统、民族风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较大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辽宁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全省拥有满族文化遗迹、遗址的市县做了大量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工作,高度重视包括满族历史文化在内的白山黑水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积极做好文物遗存的挖掘、保护,以及文化旅游的开发。
相关报道:
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弘扬满族文化的建议》(1512号)答复
相关论文:
相关图片:
东北土炕。来源:网易
满族服饰。来源:搜狐网
满族民居。来源:搜狐网
图文来源:网络综合
编辑:申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