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渊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金州龙舞”是辽宁大连金州的传统民俗舞蹈,是中华龙舞大体系中具有独特风貌的一种,在金州有着14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行于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地区。反映的是辽南汉族民俗舞蹈所特有的海洋文化,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对传承大连地区汉族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金州龙舞起源于金州古城西门外村(今友谊街道园艺村),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清代光绪七年(1881),毅军提督刘盛休率马步十二营驻防金州,每逢元宵节,均在军营内表演龙舞,但不许外传。光绪十一年(1885)至十三年(1887)铭字军接防,每年灯节依然耍龙。此时百姓可以进到营中与官兵们一起观看,金州西门外园艺村的扎棚匠陈德员和纸匠李田英利用这一机会偷仿了一条龙并逐渐加以改造,由此形成神奇而富有魅力的金州龙舞。
金州龙舞多在农闲、节庆时作助兴之用,动作变化多端,已成为带有辽南地区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表演中,一支舞龙队由两条龙和一个龙珠组成,共19人。舞姿变化多端,花样近40种。伴奏音乐主要运用东北秧歌的曲牌,对乐器、演奏的曲牌没有严格的要求。龙的形象剽悍俊美,具有审美价值;龙的动作的配合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气质,并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金州龙舞作为流传于民间久盛不衰的艺术形式,已不再是农民农闲时的消遣,也不单是节日里的助兴节目,而是具有辽南地区特色的民间舞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下,金州龙舞传承困难,目前只有两支龙灯队坚持活动,如不及时加以抢救保护,这一珍贵的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面临消亡危机。
二、艺术特色
表演形式:金州龙舞多在农闲、节庆时表演,动作变化多端,已成为带有辽南地区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表演中,一支舞龙队由两条龙和一个龙珠组成,共19人,其中1人舞龙珠,每条龙由1人舞龙头,7人舞龙身,1人舞龙尾。
舞姿花样:金州龙舞的舞姿变化多端,花样近40种,包括“盘龙”“行龙”“卧龙”“龙出海”“龙摆尾”“二龙旋风转”“蛟龙出海”“金龙戏珠”等。这些动作和耍法展现了龙舞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民族的气质。
服饰装扮:演出服装分为露天服和舞台服两种。露天服有黄、蓝两种颜色,分别代表雌龙和雄龙。舞台服则统一为黑色,只有舞龙珠的人穿红色服装。在舞台紫外线灯光的效果下,表演时只见龙不见人,增加了神秘感和观赏性。
伴奏音乐:主要运用东北秧歌的曲牌,如《备马令》《八条龙》《鸾凤和鸣》《百鸟朝凤》等。乐器包括大鼓、堂鼓、锣、镲、铙、唢呐、笙、竹笛等,演奏时气氛热烈欢快。
三、文化内涵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金州龙舞作为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已不再是农民农闲时的消遣,也不单是节日里的助兴节目,而是具有辽南地区特色的民间舞种,
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金州龙舞作为流传于民间久盛不衰的艺术形式,其演出的情况,一是庆贺新喜,大凡城内巨商富贾开业,都会请龙舞表演,助兴添彩,以图喜庆;二是求得一年的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大吉大利。逢年过节,城内的商家店铺,城外的殷实富户纷纷邀请耍龙,且争先恐后,都期盼生意兴隆,五谷丰登,图个吉利。
金州龙舞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以及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理念。通过龙舞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和敬畏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与此同时,金州龙舞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内核,以其创新精神、独特魅力,演绎着一个地域代代相传的民俗风情。金州龙舞浓郁的民族传统和地域风情,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进程中起到纽带与桥梁作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风貌。
四、传承与保护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下,金州龙舞的传承面临诸多困难。然而,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金州龙舞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目前,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致力于金州龙舞的传承工作,并通过各种方式将其传授给年轻一代。同时,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金州龙舞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以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
2005年金州龙舞入选辽宁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金州龙舞被评为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2008年6月金州龙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相关报道:
龙舞(金州龙舞)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相关论文:
相关图片:
金州龙舞。来源:金普发布
金州龙舞。来源:金普发布
金州龙舞。来源:金普发布
图文来源:网络综合
编辑:申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