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雪(漆画)杨 波
天然漆是亚洲特有的物质文化形态,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艺术语言之一。漆画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与四川美术学院主办的第六届全国漆画展在重庆美术馆开展。展览基于中国漆画的“自我觉醒”意识,重新思考符合当代需求的构建方式及途径,系统性梳理中国漆画艺术的创作历程与成功经验,着力塑造中国漆画艺术的当代性并构建新时代的漆画国际话语,意图促进中国漆画的创作繁荣与发展。
从艺术史的角度判断,在近一个世纪的过程中,中国漆画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本土当代性和文化再建构。
中国漆画与中国现当代美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也间接受到了国际范围内艺术潮流的影响。从创作面貌和观念意识方面判断,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期可以称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中国漆画处于装饰传统主线和越南磨漆画副线的双重影响之下,在此期间,漆画创作群体试图构建把绘画的本体语言、装饰的形式语言、工艺的材料语言相结合的漆画艺术体系,其创作特征是绘画意识与装饰语言的并存。第一阶段所取得的成果是辉煌的,奠定了中国漆画的基础,但在某种程度上,绘画性意识与装饰性语言也形成了错位。
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期,可以称为第二阶段,其背景是“85美术思潮”和中国装饰体系的边缘化。在此期间,漆画创作群体在对第一阶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了激烈的争论,但是争论的双方在本质上都是希望推动漆画的纯粹性和当代性。从今天的视角判断,争论的双方都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在创作面貌上都呈现了去装饰性的意识,同时也造成了漆画创作的“材料翻译”问题,从而导致了材料语言和表现语言之间的错位。事实上,这一问题至今也没有形成较好的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个世纪双重错位的反思中,本世纪以来的漆画创作队伍开始认识到了“漆本体”的问题,即中国漆画的第三阶段——探索漆画自身的本体属性,包括创作图式与审美形态等,并以此为基础试图构建统一的本体、形式及材料的语言系统。目前,从部分作品的面貌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有价值的探索。从诸多创作案例中可以发现,中国漆画已经具有了“重新开启”的意识觉醒。首先是在本体语言方面,其视域由其他画种转向了漆艺自身的美学范畴,开启了漆文化的当代美学建构;其次是在形式语言方面,其面貌由他画种的图式模仿转向了漆艺语言的自我表述,以一种新的语境开启了漆画的当代形态甚至是生态。可以说,中国漆画是东方漆文化在当代重塑的成功案例,是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重构,同时在当代的亚洲漆文化圈中也具有引领性,因此存在多重的价值和意义。
自2002年首届中国漆画展以来,展览已先后举办了五届,对中国漆画的创作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次展览注重传统文脉的延展及当代重塑,挖掘本土当代性的建构及演化途径,鼓励多元学术话语,包括材料、形式、技法等方面的思考和地域风格的展现,同时更注重彰显其时代精神,从而引领中国漆画在当代的创作导向,希冀通过第六届全国漆画展进一步推动中国漆画的当代觉醒。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漆画的觉醒代表了东方传统美学在当代的复兴,从这一视角判断,中国漆画的本土当代性构建已然不仅是艺术本身的问题,更具有文化的重塑和再传播的重大意义,这也将成为中国漆画新时代的使命。
作者:唐 影,系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重庆市美协漆画艺委会副主任
本期编辑:牛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