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家典籍博物馆的第九展厅,明代皇帝的画像悬挂两壁,橱窗中摆放着《永乐大典》的书页,忽然间灯光昏暗,橱窗里的一册“大典”竟然被一位“参观者”拿了出来,放在手上把玩……别惊慌,这是国风科幻沉浸式戏剧《永乐长思》正在上演,拥有“隐藏身份”的演员将带你穿越时代,踏上探访《永乐大典》编修过程与流传史的悬疑之旅。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其正本成书于明永乐年间,副本重录于嘉靖年间。但令人痛心的是,《永乐大典》的正本散轶至今下落不明,副本目前仅有400余册、800余卷及部分零叶存世。为了把这部国宝文物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的历史呈现给当代观众,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与白镜戏局联合出品了沉浸式戏剧《永乐长思》。
《永乐长思》共有5个章节,在四个不同的历史时空场景下,展现了一个文保家族与国宝文物之间的命运交织,讲述了文脉守护传承的感人故事。在流动式的观剧体验中,主人公将带领观众穿梭于不同时期祖先们的回忆之中,跟随父辈留下的线索,抽丝剥茧解开层层古老谜团,一步步揭开《永乐大典》背后的传奇。
以一部卷帙浩繁的古代类书为创作题材,打造新颖的沉浸式戏剧,一开始最让主创团队“头疼”的当属剧本的创作。“《永乐大典》相当于是皇家修订的百科全书,当时的普通老百姓不会有机会去研读它,如果把书的内容转换成戏剧,还要在两个小时内讲出来难度很大。”《永乐长思》制作人、北京入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唐文韬说,但主创团队发现,《永乐大典》成书和流传的历史非常吸引人,正本与副本的传世自带悬疑性,“从明代至今,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很多文保工作者舍身保护国宝,这其中就有很多故事可以讲。”
与传统舞台戏剧不同,《永乐长思》的观众席被取消,观众可以站在演员身边“零距离”追随剧情的发展。“传统舞台剧的故事是线性的,但《永乐长思》包含6条不同观剧线路,形成的是网状的叙事结构。”唐文韬说,这意味着观众们要分开走,在流动中探索剧情的发展,“我们需要保证每一条故事线都完整畅通,不同的故事线还要有剧情片段交织,最后交汇成一个结局。”
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九展厅的平面空间仅有500平方米左右,但主创团队创造了很多立体场景,观众上下楼、转个弯,就能开启新的“隐藏地图”,可以穿越到清代翰林院,可以来到民国时期的火车站,还可以聆听永乐皇帝与嘉靖皇帝的精神对话。“我们在剧中打造了7个场景空间,观众对这个展厅空间的体感认知大概能达到八九百平方米。”唐文韬说。
和国家图书馆合作,也让《永乐长思》充满严谨性。该剧通过对文保家族故事的讲述,串联起了《永乐大典》流传史上的重大事件,翰林院遇火、善本南迁、转移海外等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都呈现在剧中。该剧还设置了4段不同的舞蹈对应4个故事结局,即16种搭配方式,由当场观众通过剧中线索决定结局走向,而这些结局也对应了《永乐大典》正本去向的不同猜测。国图的相关专家为剧目创作提供大量细节知识支撑,“比如明代末期锦衣卫的服饰是什么形制,身上的纹饰与品阶的关系,乃至佩刀的样式都很考究。在博物馆中演出,我们绝不会仅仅为了好看制作舞美,很多设计都有历史依据。”唐文韬说,“如今的观众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了解传统文化需求强烈,我们也希望把文化遗产以年轻人喜欢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年轻人意识到文物的重要性,将文脉传承下去。”
据了解,《永乐长思》于2023年10月末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启首场演出后,每周六、周日上演,每天上演两场,全场次平均上座率达到73%。春节后,该剧计划开启更多场次的演出,并逐渐开放周中夜间场次。
本期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