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文旅融合、遗产保护与地方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交流周永久会址举行。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指导、铜仁学院承办,来自英国、葡萄牙、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及部分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深入研讨,汇聚智慧,助推区域文旅融合、遗产保护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和自然遗产不仅是过去的见证,更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贵州在全国率先将文物保护纳入巡视巡察,坚持以文化旅游融合为根本、以文化科技融合为方向,用足用好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谋划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匠心打造“红飘带”、《伟大转折》演艺剧目,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文化和自然遗产愈发光彩夺目,有力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
铜仁地处黔东北,自古就有“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说法,市域内自然环境独特、文化资源丰富,梵净山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石阡说春是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万山汞矿遗址被认为最具历史考古价值的工业遗产之一,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2项、省级非遗项目85项。
“赓续中华文脉,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铜仁学院党委书记朱克乾介绍,铜仁学院聚焦区域的历史文化遗迹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深入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深度参与了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和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的创建,是贵州省唯一加入国家公园国家创新联盟的高校,贵州省梵净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增列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在江口、万山等地建立非遗实践基地,开发了贵州少数民族符号文化解读等文化类精品课程10余门,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600余人次,为铜仁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贡献了铜仁学院的智慧和力量。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闫楚良以《新质生产力与低空经济产业链发展及对策》为题,提出了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应遵循四步走战略:利用3000米低空天路网打造空中一小时交通圈,实现县-县、县-市互联互通;利用1500米低空天路网构建县、乡、村商务平台与快递物流体系;利用1000米低空天路网建设智慧作业园,赋能农村经济振兴和科技转型;利用低空空域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新时代城市发展。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Michael Crook)作《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是中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宝贵财富》主旨报告。他表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维护其语言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文化自信的真正体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崔建民作《以遗产保护传承与文旅融合助力地方可持续发展》主旨报告,他提出观点:文旅融合发展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农文旅融合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新发展引擎;以万山汞矿为代表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全面转型提供了新案例。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一级巡视员刘旗作《遗产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主旨报告,以重庆市武隆区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后,翻开了武隆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的案例,提出建议:遗产保护既要对标世界准则、更要讲好中国故事;保护世界自然遗产须先有敬畏;生态旅游是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解”;遗产保护利用传承要依靠人民、回归人民;世界遗产要在拥抱世界中促进交流合作。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作《“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主旨报告,他表示,文化遗产证明,“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一脉相承;文化交流交融是“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代高科技为探索远古文化遗产、人类基因组合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新图景。
据悉,研讨会还以“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和“遗产活化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设置了两个平行论坛,共18位嘉宾进行演讲,分享经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阳
编辑 罗秋红
二审 赵旭婉婷
三审 孙晓蓉
本期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