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地文化

【云南】时间:2024-07-31      来源:本站      

00300625516_60594f0b.jpg

中国2.2万公里陆地边界线,有约五分之一在云南。云南边地文化是以历史的形式凝固了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存录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但它不是独立和封闭的,它对于别的文化来说是开放的和包容的,它在不断地学习和借鉴不同的先进文化。历史上云南边地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交往,并实现了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和谐共生。云南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比较早。由于滇南靠近越南,所以受法国文化影响较大,滇西靠近缅甸,所以受英国文化影响较大。在更靠近缅甸的龙陵,中西文化的交流变得更加明显。

一、典型边地文学下的云南边地

曾昭抡的《缅边日记》是抗战时期关于云南边地的旅行日记,展示了云南边地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和阶级性等特征。其中滇缅公路是云南各族人民在抗战的历史背景下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起来的,不仅对于中国的抗战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它作为一种交通文化符号存在于云南各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这种出现在云南边地的交通文化,从文化地理来说,与其他地方的交通文化相比会有一些差异并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滇缅公路不仅是一条公路,而且是现代边地中国的象征,滇缅公路的建设是云南边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英国占领缅甸时,滇缅边境处于未划界的“无边界”状态,仅有传统习惯分界线,于是英国便制订了通过滇缅边境向中国西南地区扩张渗透的计划, 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在滇缅边境未划界地区夺取传统习惯分界线外的中方领土。

二、云南边地的历史沿革

明代大部分时期,明朝在云南边地没有长驻的军事力量存在,也没有布政司直隶的,由流官治理的州县。明朝对这一地区管理,还是以羁縻为主。明代以卫所为代表的军事力量,保护的是腹里地区,不 对边地土司的安全负责。清朝在云南改土归流的同时也大量设立新土司,建立土司下辖土兵武装。新设土司作为掌握一定武装力量的世袭土职,大多集中于边境地区或者靠近边境的地区,清朝设立新土司的高峰时期与改土归流的高峰时期及用兵边疆的高峰时期基本相一致,都是出于加强边疆治理、巩固边防的目的,其与流官基层政府的建制、绿营兵驻防边疆相配合,共同构成清朝前中期治理边疆与巩固边防的三大政策。因为清朝拨付云南军费较少,绿营兵力也不足,土兵武装在保家卫国、反击侵略、维护治安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云南边防现状

在很多人眼里,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是诗和远方、世外桃源,但边疆之地云南,恰恰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活跃的省份之一。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山水相连,这里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市与邻国山水相连,有21个国家级口岸,6个省级口岸和65条边民通道,出入境人流量大。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边民通道、便道、小路,情况非常复杂。长达4060公里的边境线没有天然物理屏障,地势错综复杂、犬牙交错。有的是山高林密、荆棘丛生,有的是沼泽密布、河水湍急。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一个田埂、一条小河,可能就是两国的边境线,得靠人力24小时巡逻。除了边防战士、移民管理警察、民兵等,很多村民也在自发巡逻守卫,只有真正走过才知道有多险峻。为了守好神圣国土,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和生活稳定,在云南的沿边口岸、城市、边境线上,一群群守边人日以继夜地守护国境线,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

四、了解云南边地文化的途径

《万里国境》这部纪录片通过深入云南等地区的国门边境线,展示了边境线的壮丽景色,并挖掘了戍边人的故事。节目以真实记录和真切视角呈现生态人文,激发家国情怀,讲述了坚守与传承的故事。

纪录片《中国云南十五个特有少数民族影像志》记录了我们从未踏足过的土地和世界,在我国云南,生活着十五个特有少数民族,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了千年,源自远古时期,至今保留着传统生活习俗和文化底蕴。

五、云南边地文化的国际传播现状及其重要地位

近50年间,以“边疆文学”为标志的云南作家群形成的文学现象以及云南画派、云南民族艺术所代表的滇文化都具有其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云南边地的多元文化正是多元交融、异质同构而又本土化的结果。云南纳西古乐的发掘整理加工成为旅游文化资源中心的一个亮点。据研究,这种古乐实际就是流传很广的道教洞经音乐,在丽江地区流传过程中又和本地的一些纳西族民间音乐结合,再经整理、加工,就成为现在的曾在海外引起轰动效应的纳西古乐。云南边地文化在新的条件下展现出自身的价值,以自身的独特魅力走向世界,逐渐被人们所承认、所接受。而世界优秀文化也必将走进边地,共存共荣,形成丰富多采的新的边地文化。

由于地理历史的种种原因,云南边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而言比较落后,直至于今之所以有 “西部开发”之举,主要原因也在此。但也正因为“边地”自身具有种种特殊性,使之成为未来发展的新亮点,其自然资源的丰富性、人文资源的多样性,都具有其巨大的潜力。云南文化以其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民族的多样性,形成多元文化格局。今天的云南不再是边缘地区和开放“末梢”,而是我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大通道,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交汇点。今天的“边疆”,不再是偏远、封闭的代名词,而是充满生机、活力进发的开放前沿。

 

相关报道:

致敬!“云南边防对得起每一个中国人”_澎湃号·媒体_澎湃新闻-The Paper

新时代云南新省情:边疆、民族、山区、美丽_“十四五”云南怎么干_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yn.gov.cn)

云南:筑牢边疆民族团结繁荣稳定之基_新华网 (xinhuanet.com)

云南边疆治理史话 构筑近代云南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格局_文艺精品_文旅频道_云南网 (yunnan.cn)

刘大先:“边地”作为方法与问题--理论评论--中国作家网 (chinawriter.com.cn)

 

相关论文:

[1]曹静漪.曾昭抡《缅边日记》的云南边地文化书写[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1,40(02):8-14.

[2]张文勋.“全球化”、“现代化”与“多元化”——关于“边地文化”的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02,(03):7-11.DOI:10.14003/j.cnki.mzysyj.2002.03.002.

[3]唐伟,李永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路径探析[J].社会主义论坛,2024,(05):47-48.

[4]胡德坤,聂向明.英国对云南的扩张与滇缅划界(1886—1941)[J].边界与海洋研究,2023,8(06):3-17.

[5]谢祺.土兵边防功能与清代云南新设土司的机缘[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40(05):10-21.DOI:10.19488/j.cnki.45-1378/g4.2023.05.018.

[6]陈濡忘.晚明云南军事与西南边疆变迁研究[D].云南大学,2022.DOI:10.27456/d.cnki.gyndu.2022.000841.

 

相关图片:

clip_image001.jpg

云南地理位置 来源:素材中国

clip_image002.jpg

民族团结和谐美丽边疆新画卷 来源:云南网

clip_image004.jpg

戍边战士 来源:央广网

clip_image006.jpg

彩云之南边疆兴 来源:中国民族网

clip_image008.jpg

云南守边石 来源:云南网


图文来源:网络综合

编辑:何冰冰 宁菁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