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滇国文化

【云南】时间:2024-08-01      来源:本站      

古滇国青铜文明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jpg

古滇国文化作为云南文化名片之一,是春秋末期至东汉初期以滇池为中心,劳浸、靡莫、叟等部落融合周边兄弟民族文化、中原汉文化、楚文化、外国文化,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据考古人员的调查及发掘证明,在晋宁,除石寨山外,金沙山、小梁王山、大湾山、左卫山等四个滇池东南岸小山丘的地下文物蕴藏也极为丰富。研究资料显示,以上述五座小山为主的滇池东南岸是古滇文化的重点分布区,亦即东南亚青铜文明的中心。

一、古滇国概况和考古发现

滇国(前278年——前109年),是中国古代西南边疆的割据政权,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为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历史学家惯称为滇族。其领土主要包含了滇池周围,北到会泽、昭通,南到新平、元江及个旧,西到达安宁等地,为一个东西长150公里,南北长约400公里。古滇国存在100多年时间,然而最终神秘消失,加上关于它们的文字记载极其少,也让古滇国文化变得更为神秘。

《史记》记载,公元前278年,楚国遣楚将庄蹻率领一支队伍到达滇池地区,征服当地人后,后因归路被秦国所断,就留在滇池地区,建立滇国,都城在今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不过,滇国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是否可归功于庄蹻,尚不可知。而且据考古学者研究,尚不能在滇文化中找到明显的楚文化因素。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一百七十年,出现于战国后期而消失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武帝赐滇王金印。

1956 年,云南昆明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铜器及金质“滇王之印”的发现,轰动考古界,印证了古滇国的存在。 然而,要证明一个“国”的存留,除了墓葬,还需要有城池、大型建筑、村庄、聚落和生活痕迹来佐证。 1972年,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出土战国后期至东汉初期的青铜器、金器、银器、玉石器等珍贵文物4000余件,驰名中外的牛虎铜案也在此列,伴随着一些精美青铜器的发掘出土,古滇国由此揭开了神秘面纱。1974 年,呈贡天子庙古墓群出土春秋晚期至西汉时期的青铜器、陶器、玉石玛瑙器等文物数千件,具有明显的滇文化特点。1998年,官渡区羊甫头墓地开始考古发掘,清理出大量滇文化墓葬、东汉时期墓葬,且随葬器物丰富,以首次发现的大量滇国漆木器、陶器著称,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历史时期相近的4个古墓群,数以万计具有古滇特色的文物,都在向世人昭示着:古滇国是一个青铜文明高度发达的古国。但是,“滇”的社会组织结构是什么?它从产生、发展到臣服于汉,是如何融入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的?与发现的大量墓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聚落遗址的缺失,这已经制约对滇文化的深入研究。追溯的脚步从未停止。2008 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签订合作协议,以期通过全面的区域系统调查,寻找并确认从春秋时期至西汉末期滇文化的相关遗址和聚落。“借助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中美联合考古队在田野调查中收获很大,发现 79 处‘滇文化’和汉文化的遗址,并初步认为,河泊所遗址可能是古滇国的都邑。以河泊所为中心的聚落群集中了当时的大部分人口,其主要食物是螺蛳、鱼等水生生物。这种以采集水生动植物资源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一直延续到汉代。”

据考证,古滇国是云南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奴隶制帝国。它勃兴于滇池之滨,鼎盛于战国至西汉时代。由于偏居西南一隅,远离中原文化视野。古滇国曾长期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中,显得神秘而离奇。根据学界多年的研究成果,古滇国政权可明显地分为三个历史时期:早滇时期、庄王时期、合治时期。

第一,早滇时期(公元前5时期-公元前277年),即自滇国出现国家形式的政权到庄矯王滇。早滇时期,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只能从考古发现中了解其生产、生活及治理的 “碎片”(虽然发掘丰富,但对于历史发展而言,确是很小的“碎片”)。这些历史“碎片”证明,这一时期,滇中地区青铜文化已较为发达,且出现了一定的国家机构雏形。

第二,庄王时期 (公元前277年-公元前109年),即自庄蹻王滇到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庄王统治滇国时期,古滇国青铜文化发展到了顶峰 ,其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而且,其国家形式更为完备。历史学家任乃强指出,汉武帝时期,西南夷中“已经具备国家形式组织者,不过滇与夜郎两国,其次或仅只属原始公社,或且只属氏族集团,或民族聚落而已”。

第三,合治时期(公元前109年-公元前82年),即自汉武帝建立益州郡到古滇国政权的消亡。这一时期,在西汉中央政府的经略和汉文化的影响下,滇国属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权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也在不断的发展,至西汉末,滇国属地陷入战乱。之后,战乱起起伏伏,至东汉中后期,滇王与益州郡太守合治局面不复存在,古滇国政权也由此消亡。

二、古滇国青铜文明及其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云南在公元前七世纪就已存在了一种独具风格的青铜文化。当时的古滇国民族很少受中原传统礼教的束缚,无论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都显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创造性。就以器物和种类而言,无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乐器还是装饰品,样样都用青铜制作,而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多限于兵器和礼乐器。尤其是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多为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图像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情节,栩栩如生。以装饰题材中动物图像而言,古滇国青铜器经常出现的就有四十余种,大到虎豹、小至蜜蜂甲虫,刻画得十分精致逼真。古滇青铜器与我国其他边疆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别,不仅有兵器戈、矛、叉、剑等显然受中原商周青铜文明影响的青铜兵器,更多的是以反映滇王国社会生活为主题内容的贮贝器和铜扣饰,明显具有滇王国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学者发现,古滇国的工匠们不但能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他们已经能够掌握铸造技术中铜和锡的合适比例。兵器中锡的比例较大,以使其硬度提高;装饰品中锡的比例较小,以便造型,反映出古滇人已熟知不同金属的性能。有的器物表面经过了镀锡、错金、鎏金的处理,镶嵌以玉石纹案,有着对称和端整的外形,花纹精致繁缛。贮贝器和一些扣饰上的人物,虽不过3公分大小,但都眉目清晰,面部表情可见。器物上线刻的纹饰很浅,但技法却很熟练,都是两千年前工匠们凭手工刻画的。

这些文物表明,滇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的青铜文化类型。古滇青铜文化是中国西南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面貌,李家山出土文物与石寨山一道,共同构成滇文化的核心内涵,内容极其丰富,具有较高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是中国青铜文明最后阶段的杰出代表。青铜器全方位地反映了古滇国社会生活的面貌,既是云南多民族多元文化早期格局的真实写照,又是中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形成过程的重要例证,对于研究探索西南边疆历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三、体验古滇国文化——云南省博物馆

已经有70多年历史的云南省博物馆是全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面积达到150亩。这是一栋取意自云南彝族“一颗印”式的传统民居建筑,呈现出石林风化后峻峭嶙峋的体态特征,也彰显着红土高原的独特美感。云南省博物馆的馆藏不算太多,不过古滇国、南诏国、大理国时期的文物可谓是独树一帜,不少文物在国内博物馆中都很是少见,尤其是神秘的古滇国文物更是让人惊喜满满。

四、结语

文明,是解码一个民族为何能绵延不绝的重要钥匙。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伟大进程,既埋在浩如烟海的古书和古籍里,也藏在古迹与古物中。对古滇文明的探究,有助于对各族人民异中存同、和而不同的文化符号进行梳理与分析,加固各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关报道:

【建党百年·口述云南】古滇国文物出土记——云南重大考古发现_云南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ynjjjc.gov.cn)

中华文明探源·何以中国|河泊所遗址:揭开沉睡千年古滇国的神秘面纱 (baidu.com)

滇国:中国古代的王朝和国家_文化 (sohu.com)

【道中华】蒋志龙:“古滇国”考古重大发现揭开了什么秘密? (neac.gov.cn)

仅存100多年便消失的古滇国,到底有多神秘?云南博物馆内可一探究竟_腾讯新闻 (qq.com)

古滇文化概述 - 百度文库 (baidu.com)

 

相关论文:

[1]张兴林.古滇国政权的演进与消亡:一个必然的历史结局[J].创造,2020,(05):62-65.

[2]李苏榕.回首五十载探秘古滇国[N].云南日报,2022-08-26(006).DOI:10.38259/n.cnki.nynrb.2022.004304.

[3]姚丹苹,杜仲莹.寻迹古滇3000年[N].昆明日报,2023-03-03(006).DOI:10.28508/n.cnki.nkmrb.2023.000731.

[4]韩佳妍.探究云南古滇文化符号多样性[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21):124-127.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21.030.

[5]杨瑞璟,毕家丰,徐子淇.《史记》中的古滇国再探[C]//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2020:7.DOI:10.26914/c.cnkihy.2020.008484.

 

相关图片:

clip_image002.jpg

西汉设置益州郡示意图 来源:云南省博物馆滇文化分布示意图

clip_image004.png

金质“滇王之印” 来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clip_image006.png

空中俯瞰云南河泊所遗址发掘现场 来源:新华社

clip_image008.jpg

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简牍 来源:新华社

clip_image010.jpg

河泊所遗址分布范围示意图 来源:中新社

 

图文来源:网络综合

编辑:何冰冰 宁菁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