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长江流域就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据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位于长江中上游的三峡地区,则是长江文明与我国南方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正是在这一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峡文化。
三峡文化正是在区域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与人文氛围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地域性文化,是独有的大河流域走廊文化、神秘山水文化和盐丹资源文化的结合体。它是长江文明母体孕育的一个文化子系统,是长江文明血脉相连的文化构成。
作为连接长江流域上下游的咽喉要道,三峡是串接长江下游吴越文化、中游荆楚文化、上游巴蜀文化的人文走廊、信息交流渠道和物流通道,沟通了中国东部、中部与西部的民族、文化与物流,是中国东西部人类文化与信息交通的走廊要道。
古时候,三峡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崇尚勇武的尚武风气;以巫文化为主的原始宗教;独具特色的峡江习俗与艺术;忠勇刚烈、承担大义的牺牲精神;强烈的群体认同与族群意识等。这些因素构成早期三峡文化的内涵。
随着历史的演进,三峡地区孕育出了多种多样的三峡文化类型与灿烂多彩的三峡文化现象,例如移民文化、航运文化、军事文化、巫文化、诗词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石刻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等等。这些文化现象既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也包含着三峡文化共通的三大文化要素在内:即三峡所具有的大河流域人文走廊的文化要素,神妙奇幻、险峻莫测的山水文化要素和盐丹资源文化要素。正是这些文化要素的相互融合与同构,使其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有着三峡文化独特的内涵和特质,形成并构建了三峡文化这种有着悠久历史传承又特征鲜明的文化形态。
二、历史源流
三峡承载着中国长江上一段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这里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宝库,更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从古代巴人的活动遗址到三国时期的战略要地,再到无数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和诗篇,三峡地区孕育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而三峡大坝的建设,则将这一地区的历史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早在古代,三峡地区就是巴人的重要聚居地,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从商周时期的巴族开始,三峡文化就在巴、楚、蜀等文化的交融中开始形成。为了争夺盐资源与土地,楚人不断西进,“巴楚数相攻伐”。在楚巴战争中,巴国逐渐衰弱。楚人占领巴国都江州后,迁楚人于江州以东,与巴人杂居相处。《华阳国志·巴志》称:“江州以东,濒江山险,其人半楚。”说明当时巴人、楚人杂居很多,而巴、楚文化则通过这种杂居不断融合。公元前316年,秦派大军灭巴蜀,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四十一县,巴的都城为江州。巴国虽然灭亡,但巴这种源自三峡特定生态环境的文化形态却保存下来,成为其后三峡文化的主线。
随着历史的推移,三峡地区逐渐成为了三国时期的重要战略要地。在这里,蜀汉、东吴和曹魏三国之间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战斗。而在唐代,三峡地区的诗歌创作达到了巅峰,许多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等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佳作。“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一诗中如此描绘长江三峡。
明清以来,几次由东向西的大规模移民,使三峡地区的民众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其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发展。近代以来,三峡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和国内其他区域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增加了许多新的因素,其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几千年来,由于独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峡文化中的基本文化内涵一直保持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主线与传统。
三、当代意义
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传承而又特征鲜明的历史文化形态,三峡文化具有自己的文化特性,包括通俗性与包容性的结合、浪漫性与悲壮性的结合、群体性与坚韧性的结合、勇武质朴与刚健坚韧的结合、开放性与传统性的结合。
三峡文化是在其特定地理生态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它对于我们现在三峡地区的建设、发展,尤其是“后三峡”时期的建设、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三峡工程百万移民,不是简单的人员迁移、家园变换,而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重构、生态环境重建的历程。移民搬迁使库区人文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三峡库区或者局部社会区域内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构成要件,乡村原有的社会文化生态圈和社会支持链都需要改造或者重组。而三峡文化作为一种本土文化,在“后三峡”的建设发展上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峡文化精神中包含的红岩精神、牺牲精神、包容精神、创造精神,既是三峡优秀文化传统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结合,也是三峡文化精神的现代体现,是我们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在今后三峡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峡考古是中国考古百年前所未有的“大会战”,出土文物超25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6万余件套。三峡现已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区域,大量珍贵文物有望从库房走向博物馆,向公众展示璀璨的长江文明、三峡文化。
相关报道:
相关论文:
李佳怡,张宏伟.传统绘画精神与三峡本土文化符号在油画创作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3,(24):156-158.
刘明华.三峡流天地——三峡文化概述[J].长江文明,2023,(03):1-13.
赵永康.长江三峡水文化的内涵特征、价值取向与发展策略[J].水文化,2023,(07):19-22.
陈玲.三峡水文化的传播及发展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7):25-26.
魏家玉.三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问题研究——评《三峡文化综论》[J].人民长江,2020,51(03):221.
相关图片:
船舶停靠在长江三峡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水域(无人机照片)。郑家裕摄。来源:新华网
春到三峡。郑家裕摄。来源:新华网
科技与文化交融 《三峡千古情》演绎荆楚底蕴。来源:人民网
编辑:申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