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山西】时间:2024-08-20      来源:本站      

        山西是历史悠久的“佛教之国”,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圣地,不仅有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的五台山,还有日本净土宗的祖庭玄中寺;不仅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云冈石窟,还有全国最早的寺庙彩塑唐建南禅寺彩塑;不仅保存了自唐以来历代的佛教建筑、彩塑、壁画、雕刻、碑幢、古塔和汉藏乐器等古迹,还珍藏着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典籍历代经书十万册。五台山佛教早在唐代时就立为中国佛教的榜样,清代以前就有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越南、朝鲜、日本等国的僧人至山西五台山巡礼求法,瞻谒圣地。

       久远精美、汇集大成的宗教建筑瑰宝。山西是中国宗教建筑的稀世宝库,文物荟萃,珍品云集。目前有宗教寺庙4100处,石窟300多处,彩塑12500余尊,壁画2700余平方米,各种型制的古塔1000余座,历代碑幢5000余通。其中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的木构建筑五台山南禅寺大佛殿,有荟萃魏、齐、唐、宋、金、明、清各代多种建筑于一身的五台山佛光寺,有我国现存最古最高木构塔式建筑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一、佛教文化之五台山

       五台山的佛教建筑规模宏大,年代久远,数量众多,形成了庞大的寺庙建筑群。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寺塔、庙宇、楼台集中了我国佛教艺术的精华。我国保存下来的木结构建筑,最早的是唐代遗物,全国仅有两座,皆在五台山。唐代以后,宋、辽、金、元、明、清,直到民国,均在五台山中留下了典型的木结构大型建筑。唐代建筑庄重朴实,宋代建筑柔和绚丽,辽金建筑大胆减柱,元代建筑粗犷自然,明代建筑规矩谨严,清代建筑豪华精巧,民国时期的建筑细腻繁杂。五台山的木结构古建筑,历史沿革连续性强,建筑宏伟,细部精细,样式繁多,手法典型,完全可以说,五台山保存下来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建筑,本身就是一部篇幅繁大的中国古代建筑史。

       五台山的寺庙建筑布局,有的对称规范,庄严肃穆,有的迥廊曲折,宛然园林。众多的寺院中,一切建筑物皆是雕、镂、彩、绘,各呈奇异。除大型建筑物以外,寺内寺外保存下来的钟、鼓、钵、碑、碣、匾、牌、联,无一不是珍贵的文物,引无数游人赞叹不已。

       五台山是唯一汉藏佛教并存的佛教圣地和大乘佛教华严宗的发源地,2009年以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其文化价值得天独厚。代表佛教最高智慧的明证。五台山佛教是中国佛教起落兴衰的典型代表,包含了所有中国佛教宗派,代表智慧的文殊思想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核心,五个台顶供奉的五方文殊——聪明文殊、智慧文殊、狮子文殊、孺童文殊和无垢文殊,就是佛教最高智慧的明证。

       真正名副其实的华严圣境。《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经典,南朝刘宋永初二年(421)译出后就传入北魏,也是五台山佛教的开山圣典。唐代清凉国师澄观在五台山断续居住11年写出了《华严经疏》60卷,明确提到五台山是文殊道场,清凉山就是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华严圣境。国内外凡研习《华严经》的人都要到五台山修行学习。传承厚重历史的建筑展台。五台山存有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现代等8个时代的寺庙,以台怀镇为中心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和300余座寺庙,有青铜铸造的、砖砌打磨的、砖木石刻的、石头垒就的,更有浑然天成的,屋顶有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攒尖顶、四阿顶等,种类品级光宝塔建筑就有150余座,从北魏祖师塔开始到各代都有,在形制、材质、层级、形状、位势上形式多样、无与伦比,成为传播佛教文化的重要展台。

       洗涤心灵的艺术汇聚宝地。五台山独树一帜的汉藏两教音乐艺术,不仅有完整的乐理、乐器、曲谱、歌辞,更有气势恢弘的演奏队伍。目前存有《瑜伽焰口起止规范》46首、汉藏乐器3045件、《五台山鼓房音乐》八大套64首歌曲等。普寿寺尼众的大合唱,整齐庄严、气势磅礴,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让听者心灵得到圣洁的洗礼。

       呈现佛教塑像的历史博物馆。五台山有自北魏以来11个朝代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大佛、菩萨、罗汉、胁侍、供养人等塑像146000余尊,仅壁画一项,就有唐以来8个时代的2380平方米。在这些佛教造像中,不仅国家级、省级文物颇多,无以计价,而且汉、藏佛教塑像都有,形成了一个佛教塑像的历史博物馆。

 

       二、佛教文化之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三、佛教文化的发展与当代传播现状

       山西佛教文化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尤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极盛。山西的佛教文化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传播,山西成为了佛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魏时期,佛教在山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云冈石窟等佛教艺术遗迹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隋唐时期,山西佛教进一步繁荣,五台山成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吸引了众多中外佛教高僧前来朝拜,使得五台山成为了佛教圣地。隋文帝杨坚和女皇武则天都对佛教有着深厚的兴趣和推动,隋文帝通过建造灵塔、分发舍利等方式大力推广佛教,而武则天则通过颁布《大云经疏》和翻译《华严经》等方式弘扬佛教。唐代,净土宗在山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善导被尊为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入现代,山西的佛教文化仍然保持着活力。山西省政府高度重视宗教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特别是在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地考察和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宗教教职人员、信教群众和普通游客的需求和建议,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宗教活动场所的人财物管理,建立治理商业化问题的长效机制。这些举措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山西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同时也促进了佛教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山西佛教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了深厚的底蕴,并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着活力与发展。通过政府的积极推动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山西佛教文化不仅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而且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关报道

江南物语|五台山礼佛

「轻阅读」百年前的五台山

【5A】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

石窟中国|云冈石窟里的文明印记

文旅新探|不朽的云冈,永恒的微笑

 

相关论文

[1]方春风.以五台山为龙头 提升山西佛教文化[J].中国宗教,2018,(09):52-53  

[2]刘秀芳.浅谈发展山西佛教文化旅游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6,18,(04):52-55 

[3]赵琳洁.浅谈山西佛教文化的开发与保护[J].太原科技,2007,(11):77+79

[4]释根通.可大可久 至高至深──山西佛教文化纵横谈[J].佛教文化,1998,(04):11-12

[5]杨菊.山西佛教艺术的融合与创新[J].收藏家,2021,(12):9-14

 

相关图片

image.gif 

五台山 来源:腾讯网‌

 

image.gif 

云冈石窟 来源:腾讯网


image.gif 

应县木塔 来源:腾讯网

 

image.gif 

佛光寺东大殿 来源:禅林网


image.gif 

佛殿的塑像 来源:禅林网


图文来源:网络综合

编辑:叶婉君 宁菁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