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文化

【山西】时间:2024-08-20      来源:本站      

        山西东以太行为天然屏障,西和南以黄河为自然疆界,北边横亘长城天堑,境内太行、恒山、五台、太岳、中条、吕梁六大山脉纵横起伏,丘陵、盆地遍布期间,山地、高原回互相连,地势险峻,关隘众多,形势天成,表里山河,据之则居高临下,东出可取冀豫平原,南下可逐鹿中原,西进可窥视关中,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民族交融之所,文化激荡之处,呈现着独特的边塞风情。

 

       一、边塞文化之历史遗迹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围韩王信,韩王信投降,匈奴引兵南逾勾注,直驱晋阳(太原)。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元光五年(前130),汉武帝下诏发卒整修雁门关。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汉元帝时,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

       宁武关是三关镇守总兵驻所所在地。关城始建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在明成化、正德、隆庆年间,均有修缮。关城雄踞于恒山余脉的华盖山之上,临恢河,俯瞰东、西、南三面。宁武据凤凰山之北,传说由凤凰所变,故有“凤凰城”之称,遇敌侵犯可神奇地飞走。但见城池犹如凤身,城北华盖山护城墩酷似凤首,东西延伸的两堡俨然凤翅,南城之迎薰楼,正如高翘的凤尾。雄居城中的鼓楼,堪称凤凰的心脏,使人产生美妙的联想。宁武关是三关中历代战争最为频繁的关口。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必经三关。偏关由于有黄河作为天险,只有冬季匈奴的骑兵才可以踏冰而过,而雁门以山为天险,骑兵难以突破。

 

       二、边塞文化之民俗风情

山西省忻州市是有名的“中国摔跤之乡”,忻州的摔跤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当地将其俗称“挠羊”、“跌对”。挠羊赛是当地汉族传统民俗活动 。“挠羊赛”顾名思义,“挠”即“扛”之意;挠羊也,就是扛起羊。扛起羊意味胜利与力大,是一种宣告、展示与炫耀。

       据传宋朝忻州人就喜欢摔跤。尤其到了南宋时,著名抗金将领岳飞被害后,其部下一位叫陈效婴的忻州老兵返回家乡后,把军中所学的“角”(近似摔跤)传授给乡邻,一方面强身健体,一方面寄托抗金的宿愿。因其简便易行,深受群众喜爱,得以广泛开展,世代相传终成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化,摔跤技术也逐步提高,由原来单一的摔跤活动慢慢演变成对抗竞赛。由于宋元时期的忻州地处忻定盆地的西部,水草茂盛,老百姓以放牧为生,因此获胜者会得到一只肥羊,并把羊扛起绕场一周以示荣耀。从此忻州、定襄、原平一带就有了摔跤这一民间竞技,流传至今。按照当地的传统,人们把摔跤比赛叫做“挠羊赛”。在忻、定、原一带,摔跤是一项极为普及的群众活动,也是广大农民业余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劳动之余,明月之夜,夏日饭罢,冬日闲暇,毋须专门组织,也不需要专门的场地,或地头,或街头,或打谷场,或河边沙滩,人们常常兴致所至,便摆开战场摔将起来。

 

       三、边塞文化之非遗项目

       峨口挠阁就是以峨口为中心,流传在代县雁门关内外一种特殊的“百戏杂艺”。 “挠阁”为亚北方言,“挠”,意即“抬起、举高”;“阁”有“仙阁”“女孩儿”两层意思。峨口挠阁融表演、舞蹈、音乐、美术、体育于一体,是当地春节文娱活动中最流行、最火暴、最受观众喜欢的一门综合性的民间艺术,是古代州正月十五:“闹元宵”的重要文艺活动,并传承至今。没有“闹元宵”就没有“挠阁”。

       挠阁由乐队与表演队两部分组成。乐队的乐器有鼓、唢呐、笙等。表演队伍一般由60架(组)生右挠阁组成,每架(组)2人,由一壮汉和一小孩组成,特殊架(组)为3人。小演员都是从村中选出的漂亮、机灵的五六岁的孩童,按照不同的扮相,或略施粉黛,或浓妆艳抹,身着鲜艳的古代戏剧服装,被父兄用宽布带牢牢缚在挠阁架子上,个个化枝招展,裙裾飞扬,扮相可人。他们被体魄健壮的成年男子挠在肩上。

       列队表演时,背缚挠阁架子的壮汉,在婉转悠扬的民间器乐的伴奏下,脚下用力,气沉丹田,以腰为轴,扭动大胯,把握重心,张弛有度地扭动,并遵照指挥不时变化队形。舞步时而沉稳轻缓,时而碎步疾走,时而左右穿梭,时而前后挪动,如凤凰展翅,似蛟龙游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壮汉们整齐划一、酣畅淋漓的表演,充分显示山新时代农民的潇洒与自信。挠阁架上的小孩则依下而壮汉给的力度,甩动水衲,或上下,或左右,或轻柔,或奔放,个个顾盼生辉,娉婷婀娜,如仙女下凡,似神仙显灵,令人百看不厌。

       峨口挠阁是雁门关内外优秀的民间艺术,它承载着汉代“百戏杂艺”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人类有巢氏时期的文化生活、劳动技艺及价值趋向。它被山西文化界誉为“无言的戏剧,空中的舞蹈,流动的杂技,鲜活的雕塑”,它形象而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州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和精神企盼。

 

       四、边塞文化之文学艺术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通过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此外,还有其他与雁门关相关的经典诗词,如《水调歌头·雁门关》、《七律·雁门关三首》、《再过雁门关》、《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雁门胡人歌》、《满江红·雁门关》、《七律,雁门关二首》等这些诗词都以雁门关为背景,展现了边关的壮丽景色、战争的残酷以及将士们的英勇和忠诚。每一首都堪称经典,值得细细品味。

 

       五、边塞文化的当代传播

       山西边塞文化的传播现状体现了其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和传承边塞文化的努力。左云县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利用长城等边塞遗迹发展文化旅游,通过保护和开发这些遗迹,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游客,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此外,山西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欢乐春节”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增强了山西边塞文化的影响力。这些活动不仅包括传统的戏剧、音乐、舞蹈表演,还包括非遗项目的展示,如刺绣、民间工艺等,这些活动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山西的传统文化。

       在文化产业方面,山西积极探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通过文创产品的开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文化价值又具有市场吸引力的产品。例如,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北美巡演和山西博物院文创产品“新晋修复师”等,都是山西在文化创意产业上的成功尝试,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山西文化的魅力,也为山西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山西在边塞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方面做出了显著的努力,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参与,成功地让世界看到了山西的美,同时也为山西的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关报道

忻州大地上的六座雄关之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

雁门关:一座边塞古城的“文化复兴”

雁门关下,杨家将的金戈铁马与“杨家匠”的古建江湖

摔跤吧 “挠羊汉”!

山西峨口挠阁:千年“非遗”空中绽放

 

相关论文

[1]张寅支.山西文旅的历史脉络和现实关怀——以明代大同边塞文化为例[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20):73-75

[2]何勇.山西代县:昔日边塞绽芳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8-05

[3]黄新.山西古长城及边塞三关[J].今日山西,2005,(04):40-41

[4]本刊编辑部,潘利琴.走进山西八大文化品牌之六——边塞风情[J].品牌,2009,(Z3):66-70 

[5]赵东辉,张磊.雁门关:一座边塞古城的“文化复兴”[N].新华每日电讯,2024-04-16

 

相关图片

image.gif 

雁门关 来源:忻州网


image.gif 

峨口挠阁 来源:中国日报网

 

image.gif 

挠羊赛 来源:山西新闻网


image.gif 

边靖楼 来源:忻州网

 

image.gif

朔州(右玉)古长城 来源:忻州网


图文来源:网络综合

编辑:叶婉君 宁菁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