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文化

【山西】时间:2024-08-20      来源:本站      

        山西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和“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现存的古建筑无论从数量从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看,在全国都首屈一指。山西遗存了我国古代从北魏至明清各个朝代各种类型的建筑典范,辽金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总计达540余处,占全国现存同类建筑的70%以上;唐代木结构建筑在我国有5处,4处在山西;宋、辽、金代在山西有近百处著名建筑,元代以后的建筑则更多。现存古代彩塑12712尊,古代壁画24000多平方米,在全国均位居榜首。

 

       一、古建文化之长城遗迹

       山西是现存古代长城时间跨度最大的地区,保存了战国以来两千余年的长城3400余公里,其中东魏、北齐、隋、宋四朝长城为山西独有。

       固关长城位于太行山西侧的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新关村,北起娘子关嘉峪沟,南至白灰村村口,全长20公里,是内长城重要的关隘。固关长城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现存可考石砌内长城,是我国最早的明代内长城,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称之“有小八达岭之风韵”。据罗先生考证,固关长城始建于公元前369年,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的万里长城还早155年。虽然现存遗迹多为明代建筑,但从始建年算起,它已有2374年的历史,国内少见。

       固关是明朝京西四大名关之一(其余三关是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为“京畿藩屏”。关城初修于明正统二年,当时叫“故关”,在今平定县娘子关镇旧关村。嘉靖二十二年,“虏寇太原密迩故关,其关虽地当冲要,而旧城险要不足”,于是西迁十里筑新城,取“固若金汤”之意,改“故”为“固”,并于其后修复了关城两侧的长城。《吕氏春秋》所指“天下九塞”之一。

 

       二、古建文化之古戏台

       现存古戏台2888座,其中元代戏台和元代戏曲壁画山西独有。

       牛王庙戏台,亦称舞楼、牛王庙舞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魏村镇魏村牛王庙,占地面积116.64平方米,建于元至元二十年。牛王庙戏台坐南朝北,建在高1米多的台基上,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前檐和两山前部露明,后檐与两山后部砌墙,山墙约为山面总长的三分之一。大斗分置于四角柱上,额枋上四周施斗12攒。牛王庙戏台是现存元代戏台中较早的一座木结构戏剧舞台,也是研究元代戏曲历史、美术史及建筑史的重要实物例证。牛王庙戏台正面,有2根石柱,砂石质,长方形,高340厘米、宽52厘米、厚13厘米,西柱竖于元至元二十年,石柱抹角处刻有“蒙大元国至元二十年岁次癸未季春竖”题记,东柱竖于元至治元年,上刻“维大元国至治元年岁次辛酉孟秋月九日竖”。魏村牛王庙虽无元大德七年地震破坏的文字记载,但这两根石柱却是这次地震破坏的实物见证。

 

       三、古建文化之建筑

       以平遥古城为代表的古城建筑。山西有着众多的古城,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就有大同、平遥、祁县、代县、新绛等五处。平遥还以“一城、两寺”的人文建筑优势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仅有的两个以城市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康宁路,地处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于明代洪武三年重建、扩修城池,是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 民居等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设计布局体现了明清时期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展示了五个世纪以来中国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演变,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在建筑、宗教、商业、民俗、民间艺术上具有丰富且独特的价值。

       以祁县乔家大院为代表的晋商大院建筑。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被誉为“明清时代北方民居建筑明珠”的晋商豪宅大院。晋商大院以四合院为主要布局形式;与此同时,在空间布局上又呈现出了富于变化、绝少雷同的特征,这些变化又和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交结在一起,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时代性。

       常家庄园被称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私家园林,属于山水园林派的一种,融儒道文化与一炉,是结合了江南建筑风格的北方民居。常家庄园开放为原常家庄园遗存的半条街,共计12余万平方米,不及原面积的1/4。其中宅院4公顷、园林8公顷、附属房屋3公顷,庄墙12公里,形成“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九堂、八贴、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的格局。

       阳城皇城相府,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城堡式建筑群,分为内城、外城,依山就势,随形生变,护城保庄,抵御外侵。山西民居的装饰艺术在明清时期已发展到高峰时期,装饰在斗拱、门窗、雀替、挂落、照壁、帘架、柱础石、门枕石等上的砖雕、木雕、石雕等,雕刻技法十分精湛,是民居装饰艺术的集中体现。山西民居中伦理学、民俗学的缩影无处不在,大院封闭的整体结构,主次分明、内外有别的房舍布局,都能在封建意识形态的礼制、等级、纲常中找到对应。

 

       四、古建文化之艺术宝库

       以芮城永乐宫壁画为代表的壁画艺术。山西现存寺观和墓葬壁画24000多平方米,居全国第一位。早至汉唐,晚迄明清,连绵不断,代有佳品。高平开化寺壁画是全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壁画,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和芮城永乐宫、稷山青龙寺元代壁画,鸿篇巨制,绚丽多彩,是我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上乘之作。太原南郊娄睿墓的墓葬壁画,填补了我国北齐绘画的空白。位于芮城县的永乐宫内存元代壁画960平方米,题材丰富,笔法高妙,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布局疏朗,殿阁巍峨,气势雄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我国古代绘画的杰作之一。

       以晋祠圣母殿侍女像为代表的彩塑艺术。山西现存唐代以来彩塑12712尊,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均居全国首位,被誉为“彩塑艺术博物馆”。晋祠圣母殿中保存完好的43尊彩塑,如真人般大小,栩栩如生,情态逼真,堪称我国古代彩塑艺术的杰作。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彩塑,宋辽金时期的太原晋祠圣母殿、长子法兴寺、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菩萨彩塑,元代的晋城玉皇庙彩塑,以及明代的平遥双林寺、隰县小西天彩塑等,造型殊异,显示了不同时代的不同风格、不同姿态,惟妙惟肖,均为我国现存历代彩塑中的代表作品。

 

       五、古建文化的当代传播

       山西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拥有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古代建筑遗存,数量居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古建第一大省”。山西省通过举办专题报告会、利用新媒体阐释传播中华文化等多种方式,着力挖掘、研究、阐释古建筑中展现和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高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例如,通过邀请专家从古建筑里的智慧、人文、工匠社会和时代价值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再现山西古建筑高超的工匠智慧、强大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彰显三晋文明绵延赓续的辉煌印记‌。

       此外,山西还积极探索古建筑研究保护过程向社会开放、与公众对话、新媒体阐发等“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例如,忻州古城通过考证历史原貌、复原明代古城等方式,吸引游客,展现千年古韵传新声。同时,借助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契机,对古城进行修复改造,既保留了原有肌理、历史特色,又丰富了文化消费场所,改善了老城区内群众的生活条件‌。

       在古建筑展示空间设计上,通过建立情景设置的桥梁,呈现出历史与时空交错下古建筑得天独厚的氛围,突出古建文化属性表达。通过“古建筑博物馆化”的路径探讨,依托古建筑设立的博物馆结合当地民俗、物产、非遗、传统文化等,在保护前提下,做好对古建资源的合理利用,形成全面展示本地区古建资源和历史文化风貌的“古建博物馆群”和“文物活化利用示范区”‌。

 

 

相关报道

中国日报看山西|长城守护者杨峻峰:如痴如醉恋长城

人民日报看山西|呵护千年文物芳华神韵

屋檐上的文脉丨仰头即见绝美 满壁绝代风华

江山如画丨来山西,一定要来平遥古城看看

万千气象看中国|古城千年,鲜活平遥

 

相关论文

[1]董博芳.山西古建彩绘修复与保护研究[J].大观(论坛),2021,(04):13-14 

[2]张建军.山西木构古建五十强[J].区域治理,2019,(20):80-87

[3]高娟,闫莉君.古建活化利用浅议——以山西长城段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8):170-171

[4]贠琪.《山西·晋城古建文化》[J].出版发行研究,2020,(09):67

[5]王若贝.山西古建筑类博物馆展示利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23,DOI:10.27352/d.cnki.gylgu.2023.001654

 

相关图片

image.gif 

皇城相府 来源:忻州网‌

 

image.gif 

平遥古城 来源:忻州网

 

image.gif 

乔家大院 来源:忻州网


image.gif 

常家庄园 来源:忻州网

 

image.gif 

固关长城 来源:新华社


图文来源:网络综合

编辑:叶婉君 宁菁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