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是中华民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是东汉末年驰骋疆场的猛将,是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是一位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生于解州。喜读《春秋》,忠义仁勇,被后世尊为“武圣”。关羽故乡解州所建关帝庙,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后屡次扩建,现占地7.3万平方米,是海内外最大的关帝庙,其内悬挂有乾隆、咸丰手书牌匾。关羽是一位被世人尊封的神,他被统治阶级、多种教派、平民百姓所崇敬;既高高在天上,又时时在人间,“庙祀遍天下”,“崇祀历千年”,享受着绵绵不断的人间香火,无论在官方,还是在民间,关羽的崇拜之盛,使其俨然成为群神之首,与山东的文圣人孔子相齐并肩,被尊为武圣,民间各行各业对其顶礼膜拜之程度又远甚于孔子。关公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中国大陆,在一切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崇拜关公的香火都十分兴旺。
一、关公文化的概述
关公文化,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崇拜。美公的“忠、义、仁、勇”融合体现了一个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传承的道德成果的总和,具有强大的道德力量。这种道德崇拜,因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海外侨胞和华人后裔中一直有着广泛的影响。人们把兴建关庙、敬崇关公,作为凝聚民族合力、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维护和承继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促进和增强海内外华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关公精神和关公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新价值和新作用。
二、关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关公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即器物层面、仪式制度层面及文化精神层面。 诸如关帝庙、关公大刀技艺、关公塑像、“武”文化礼仪、文化制度、公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情感等,都是关公文化的重要内涵。关公文化起源于山西,也在山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今,关公文化已经成为山西民间信仰。在山西,随处可见与关公有关的历史遗迹和庙宇,如运城解州关帝庙、常平关帝庙等,不仅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拜, 由此形成的关公文化更是对山西人民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产生强烈影响,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艺术创作,比如,关公主题的绘画、雕塑、戏曲,这些艺术创作将关公英勇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凸显了山西独有的艺术风格。随着现代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 山西关公文化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并向全国蔓延,诸多以关公形象为核心的纪念品、服饰、工艺品等都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成为山西文旅的特色名片, 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关公文化的内涵
忠——对国以忠。“忠”在我国道德伦理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曾子对孔子思想作过概括:“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历代皇帝给关羽的谥号中,“忠”字一直占据核心位置。对于关公文化而言,“不二之忠”是重要核心精神。关羽与刘备相识、结拜后,始终对代表汉室正统的刘皇叔和蜀汉政权赤胆忠心,即使兵败被俘,也矢志不渝。“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关羽为何向曹操投降《三国志》中并未记载详情,但他不久之后即回到刘备身边,这就是关羽在后世被作为神祭拜的主要原因。《三国演义》对关羽投降曹操过程有过精彩的描写,盖出自元杂剧《关云长千里独行》。“在三国时代乃至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君主失势仍不弃之而去、不顾新主优待仍归于原主的事例非常罕见。”曹魏政权中许多重要武将都是降将,如张辽、朱灵等,这并不违反当时的常理。如此多的武将跟随曹操,而只有关羽回到了刘备身边。关公的品质和做人的准则,一直影响着国人。
义——待人以义。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忠”和“义”各有侧重。“忠”强调群体义务,“义”更强调个体义务。忠与义经常会发生矛盾,关羽就面临过这样的考验。关羽义释曹操突显恩义。《三国志》记载“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对关羽的评价确定为“义”的人其实最早是曹操。义释曹操这个情节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吴蜀联军在赤壁之战大胜曹操,诸葛亮派关羽乘胜追击。关羽在华容道埋伏成功,最后却放走了曹操。很多人都会痛心疾首,觉得怎能错失良机呢。虽然曹操兵败赤壁,但他的有生力量仍在,如果在华容道杀了曹操,刘备集团和曹操集团就结下了死仇,没有了战略回旋余地。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孔明知操命不当尽,乃故使羽扼华容道,俾得纵之,而又故以军法相要,使立军令状而去,此叙孔明止见狡狯,而羽之气概则凛然。”恰恰是跟群体利益冲突的境况中,关羽“义释曹操”的选择,完美地诠释了舍生而取义。晋商尊奉关羽彰显信义。在正史《三国志》以及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关公都保持“守信重义”的义士形象,这对于以相互信赖为最重要标准的商人来说,这种“义”被置于价值观的中心。中国人去异地他乡,熟人之间是投靠同族、同乡,现在也是这样的。那陌生人之间要建立关系,不仅是靠吃饭、喝酒,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一个精神纽带来链接。明代中叶以后,晋商逐渐成了中国社会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在异乡,晋商把关羽作为精神纽带来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网是因为关羽是山西人。晋商是靠贩盐发的家,关羽一开始守护盐池,能保护他们,关羽守信重义的生平事迹为商人提供了应该遵守的规范。此后,晋商在前往各地从事商业活动取得成功后,便修建关帝庙进行祭祀,以此作为关系网的据点。随着晋商的实力空前强大,对关羽的信奉也随之达到顶峰。后来,关羽作为财神,又随着华人的足迹扩展到海外,关帝庙也在海外兴建起来。
仁——处世以仁。关公的仁,不是无原则的慈爱,而是一种扶危济困、替天行道的大爱和博爱。清代《子不语·关神断狱》记载:“溧阳马孝廉丰,未第时,馆于邑之西村李家。邻有王某,性凶恶,素捶其妻。妻饥饿,无以自存,窃李家鸡烹食之。李知之,告其夫。夫方被酒,大怒,持刀牵妻至,审问得实,将杀之。妻大惧,诬鸡为孝廉所窃,孝廉与争,无以自明”,请关神裁决,而关帝判孝廉窃鸡。后来,孝廉大骂关神不灵,关帝曰:“马孝廉,汝将来有临民之职,亦知事有缓急重轻耶?汝窃鸡,不过失馆,某妻窃鸡,立死刀下矣。我宁受不灵之名,以救生人之命。”这就是民间信仰中关帝的样子。可能不那么是非分明,但你又觉得他的判决似乎符合一种更高的伦理道德,这就是“仁”。这也引发了我们思考,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法治与德治之间关系。
勇——任事以勇。在战将如云、灿若星河的三国时期,只有关羽的神勇气势被陈寿誉为“威震华夏”。《三国演义》中就专门加工创作了关公“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等经典故事,这些流传多年的故事,正诠释了“勇”的深刻含义。关羽在武将里面武功不是最高的,但是在武将里面读《春秋》是读的最好的。孔子讲“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儒学不仅是讲做人、讲伦理的,它的核心是讲政治。儒家政治思想并不像现代人认为的那样主要体现在《论语》中,而是体现在《春秋》里。《春秋》是理解中国传统,理解“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第一块敲门砖。正所谓“文夫子、武夫子、两个夫子,著《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
四、关公文化的国际传播
关公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传播尤为深厚,台湾中华关圣文化世界弘扬协会理事表示,关公在台湾家喻户晓,被视为榜样,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品格。此外,关公像曾赴台湾14县市160余座庙宇巡游21天,吸引了400多万民众参与,盛况空前。这一文化现象不仅限于台湾,还扩展到世界各地,包括法国、毛里求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无不引发关公文化热。
在海外华人社区,关公文化同样受到广泛尊崇。菲律宾关公文化促进会会长表示,马尼拉的500多万华人中,几乎家家供奉关公像,体现了海外华人华侨普遍的心怀关公信仰。许多海外华人社区都设有关帝庙,每年举行盛大庆典来纪念和祭拜关公,“忠义仁勇诚信”的关公精神在全世界得到弘扬。
关公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的传播上,还通过文化产品和活动等形式进行传播。例如,解州关帝庙文创馆研发的一系列文创产品,以及大型民族交响乐《关公颂》的演出,都是关公文化以新的方式被传播的例子。
此外,关公文化的传播也得到了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支持。例如,解州关帝庙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关公文化交流基地,与1200余座关帝庙和关公文化社团建立了联络机制,进一步促进了关公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关报道
相关论文
[1]陈畅.瞻访关公圣迹 弘扬忠义文化[N].山西市场导报,2024-06-04
[2]冯美珍.山西关公文化当代价值与传播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05):91-95
[3]朱姝.关公文化产业园:让关公更“形神兼备”[N].运城日报,2024-01-11
[4]刚罡,张雁勇.讲好关公故事 深化两岸交流[N].团结报,2024-03-09
[5]马红杰.新时代视域下关公文化的内涵与价值[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3,36,(06):63-65
相关图片
关帝庙 来源:忻州网
关公文化展 来源:视觉中国
日落映红关公像 来源:文旅中国
巨型关公铜像 来源:视觉中国
全球华人武圣关公朝圣大典 来源:山西新闻网
图文来源:网络综合
编辑:叶婉君 宁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