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是北京城市的底色,是当今首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构成,在世界上代表了民族文化的特色。古都文化的国际意义和世界影响,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古都文化是以古都为载体,在城市作为古都期间产生、发展和积淀起来的独特的城市文化。它包含了政治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社会职业文化与社会阶层文化以及行为文化(即衣、食、住、行文化)等方面。广义而言,古都文化泛指与古都有关联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北京古都文化不仅包括北京自身的三千年建城史和八百年建都史,在更宏观的层面承载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尤其是北京在辽、金、元、明、清 时期作为全国的中心区域及对外交往与交流中枢所创造的、代表中华文化特质和当时文化发展最高水平并积淀传承至今的文化结构、文化要素和精神气质。北京千年积淀的古都文化不仅形成了首都文化的源流与根脉,更为今天北京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和基础,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古都文化的特征与内涵
古都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历史底蕴,并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形象。北京古都文化至正庄严、雍容博大、崇文厚德、协和宁远。古都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它是包含了各类文化、艺术、教育、文献、史籍在内的一个历史文化体系。其核心价值有三个最突出的亮点:文化上追求和体现国家统一、多元一体、民族和睦。
大一统的文化追求代表案例:北京历史上曾是五个民族(辽、金、元、明、清)先后建都之地,尽管存在文化差异,但五个民族在城市建设上都遵循着以“中”为尊的文化观念。中轴线正代表了天子居中的理念,体现了大一统的文化追求。
多元一体案例:清代著名的《龙藏经》(即《大藏经》)是集佛经之大成者。清政府用五个民族(汉、满、蒙、藏、回)的文字刻印经版印发全国寺庙,以不同民族的文字实现全国经文的统一,其文化意义正是多元一体的文化追求。其中,汉文的《龙藏经》收藏在首都博物馆,其它的四种文字是保存在故宫博物院。
民族和睦案例:通州的三教庙令清代儒、释、道三种教义不同的教派同处一庙,体现了历史上教派之间、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文化追求。
历史建筑与古都文化保护
古都历史建筑体现的是古都历史文化,代表了古都历史的存在。保护历史建筑就等于保护历史文化。古都文化的保护问题始于建国初期。梁思成先生是古都城市保护和古都文化研究的开创者,他最先研究发现了北京古城的历史价值,提出了古都城市保护的方案和保护理论。在他以后的几十年城市建设过程中,很多专家学者对名城保护研究所取得的诸多成果,都是对这一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历史街区、胡同、四合院大都保持着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环境,是古都文化气氛浓厚的历史文化区域。北京城墙是民众和游人关注的古都城市标志,曾经是举世闻名的、环绕京城的古都历史建筑。墙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可以再现的,这就是保护好城墙的遗迹、走向和整体轮廓,恢复城墙地标性建筑城墙。
文化传承新时代
北京古都文化保护最重要的事件,是总书记的两次考察北京的讲话,对名城保护来讲具有里程碑意义。“老城不能再拆了”和老城整体保护的决策,彻底改变了古都城市的发展方向。现在我们已经感受到老城保护上正在发生的变化:如疏功能、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治理大城市病,以及副中心建设、政府部门东迁等等,这些都表明正在形成一个新的首都城市发展格局,这就是建新城、保老城,两个城市、两个地点、向两个方向发展。新城将突出建设,体现首都高度现代化;老城将突出保护,体现古都历史与传统。这种发展模式和当前老城整体保护的实施,开创了一个古都文化保护已回归的时代。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说。目前,北京正努力探索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北京路径”,工作格局由城市站位转向首都站位,工作理念由旧城改造转向老城保护,工作对象由重点保护转向全域保护,工作重心由静态保护转向活化利用,努力展现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但目前老城内存在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在时代上严重错位、历史院落与现代高楼具有文化反差等问题。怎样在新老共存的城市环境下实现古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们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和理论,怎样落实老城的整体保护,怎样重构古都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全新的探索。
古都文化数字化发展
古都文化数字化发展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古都文化要素提取技术壁垒高;二是数字文化产业在内容方面存在优质内容不足、文化内涵单薄、缺乏原创与同质化,在表现形式与传播方式方面,存在形式单一、模 式陈旧、技术适配欠佳等问题;三是缺乏“古都文化 + 科技”融合的服务平台,在面向“一城三带”的数字文化品牌规模和知名度方面,与文化中心定位有一定差距;四是基于大数据的古都文化资源库空白明显,缺乏以古都文化要素体系为基础,包含各类文化资源、文化元素 特征,面向文化创作高效化的古都文化元素资源库。其解决方式为通过前期调研,建议推进研发古都文化要素提取关键技术;完善古都文化要素体系与技术标准;推进建立古都文化数据库;推进建设“古都文化 + 科技”综合服务平台等。
古都文化提升与完善
古都文化与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彼此依存,息息相关。至正庄严、 雍容博大、崇文厚德、协和宁远的古都文化汇融天下、胸怀天下、领袖天下,赋予了首都文化独一无 二的传承传统文化、吸纳新文化的魄力及统揽全局的能力,她是红色文化诞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土壤。为后来北京率先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开辟红色文化奠定了思想方法的基础。正是在古都文化的熏染下,京城独特的“一方水土”孕育了鲜活的京味文化。古都文化的智慧、气度、资源也为北京了解世界风云变幻和世界发展趋势、引领创新潮流孕育了先机。今后随着老城整体保护的不断推进,古都文化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与完善,并在首都文化中心建设的发展中彰显它的当代价值与现代意义。
相关论文
相关报道
相关图片
万寿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五年(1577),历经沧桑,依然绽放着璀璨之光。
智化寺是一座佛教禅寺,是北京城内现存的大型明代建筑之一。始建于1443年。整座寺庙面积不大,但特色显著。小巧玲珑、庄严华贵。
智珠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距故宫东北角楼500米左右,与嵩祝寺共同公布为一个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据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为乾隆21年(公元 1756年)所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位于市中心地域,东起城东南角楼,西至崇文门,总面积约15.5公顷,其中城墙遗址及城东南角楼占地面积约3.3公顷,绿化面积12.2公顷。
大慈真如宝殿位于北海公园内,是天王殿中院正殿,内供三尊铜佛,重檐庑殿顶,并且不施彩绘,完全以木材本色示人。
本期编辑:张晶
内容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北京印迹、新华网等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