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也称万里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是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是最雄伟的中国古代文化遗存,北京长城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段,总长度约573千米,从东到西横跨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门头沟6区36个乡镇。北京地区较明确的最早修筑的长城可以追溯到北齐天保六年(555年),文宣帝“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长城的大规模修建则是在明代,北京境内明长城遗址从东部的平谷进入北京域内,经密云、怀柔、昌平、延庆、门头沟六区,总长度为573公里,粗略统计有敌台1479座,关堡145座,烽火台149座。明长城北京段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建筑工艺,而且它还与沿线山川河流、古村古堡共同构成了具有震撼力的线性文化遗产,形成长城精神、抗战红色文化等长城红色文化遗产。总的来说,长城不仅是一道军事防线,同时也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交流融汇的地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载体。
中国长城地带与地理学上的“农牧交错地带”大致相合,耕地、林地、草原交错分布,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农耕民族和渔猎民族相互接触和交流的地带。这一地带以北山—阴山—燕山—大兴安岭一线为中心,自战国时期至明代晚期,随着农耕与游牧政权力量的强弱变化和气候波动不断南北摆动,同时,在人口和军事防御聚落的数量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人地关系,并孕育出特征鲜明的长城文化。清代以后,随着长城军事防御功能消失,其沿线的军事防御聚落逐渐演变为普通村庄,并保留了基本的人地关系与空间格局。长城沿线开展的抗战活动使长城文化得到新的发展,长城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直至今日,随着历史的积淀,长城已经与沿线的山岭、草原、森林、戈壁、沙漠、农田、绿洲等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融为一体,呈现出无与伦比的风景审美特征。因此,可以说长城具备了文化景观的区域、风景和文化三个鲜明特征。
北京长城文化带
北京长城共涉及到北京西北、北部的六个区,即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和门头沟,覆盖的区域面积按长城两侧各3000米保护区域(含保护范围和建控范围)计算大约3774平方公里,占六区面积总和的三分之一。 2011年,《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重点划定了北京市旅游发展产业空间布局模式,其中就有正式提出北京长城文化旅游带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即八达岭——居庸关——慕田峪——司马台——古北口——将军关长城一线及周边区域,辐射首都北部区县。以长城文化的标志性资源为主线,引导具有示范、集聚、龙头带动等多重效应的旅游项目向该区域集聚,推进北部区县旅游产品的集群化和国际化,培育发展高端户外休闲、会议度假、乡村度假、主题娱乐等产品。
北京长城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长 城的修筑随着封建王朝后期京城地位的 确立而变得尤其重要。北京地区自古就是 我国中原文化与北部草原游牧文化的连接地带,最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王朝时期燕国就在这里营建了都城——蓟城,这 是北京地区最早建立的城市,正是这时开始修筑长城。从古至今,其修筑延续二千多年,尤其是到了明朝更是对京师的外围防御 格外重视,为保卫京城安全长城修筑的尤为坚固,从长城修筑的情况就可以明显发现比其他地区的更为精致。长城沿线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也是北京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构建北京长城文化带是整合长城以其周边自然生态资源的重要途径,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城乡建设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时代意义。
守卫京师的军事屏障
长城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是一条大致呈东西走向在狭长区域内蜿蜒的古代军事防 御设施,主要分布在北京、辽宁、河北等十五个省、市、自治区,横亘大半个中国,是中国北方文化与自然地理的完美契合,总长度超过了2.1万公里,有“万里长城”之美誉。北京长城只是长城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体现了守卫京师和保卫皇权安 稳的政治目的。
北京地区的长城是古代守卫京师的重要军事屏障,它的修筑对于北京城的安全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和作用,也是万里长城修筑最为精妙的一个部分。长城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性文化遗产,是人工修筑的以土、石、砖等为材料修筑的 连续性我国古代北方边境军事防御体系,包括长城本体及其周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北京长城的走向和分布多位于西北部山区的崇山峻岭之间,沿着军都山和西山的山脊顺势铺开,是依托天然的山势形成雄伟的军事屏障。
长城抗战与长城精神
1933年爆发的长城抗战以及《义勇军进行曲》的广为传唱,使古老的长城成为一种精神力量象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1932年底,当日本完成对东三省的占领之后,热河、冀东又成为其进攻的目标。热河省位于长城以北,地处辽宁、河北和察哈尔三省之间,扼守华北与东北的要冲咽喉之地。于是,日军蠢蠢欲动,开始向长城一线进军。1933年1月初,首先攻占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虽然中国军队也进行了英勇抵抗,但还是未能挡住日军犀利的进攻,山海关失守,日军控制了从东北进入华北平原的主要通道。
长城抗战于3月上旬首先在冷口打响,接着扩展到东段的各隘口。日军以飞机、大炮、坦克等现代化的重型武器和装备,向长城一线的各要冲地带发起了猛烈进攻。中国守军在冷口、界岭口、喜峰口、罗文峪、古北口等长城的主要关口,虽武器落后,但凭借着长城,与日军进行了激烈战斗,阻止了日军的进攻。在29军防守的喜峰口、罗文峪战斗中,29军官兵以有我无敌的大无畏气概,与日军展开了非常激烈的搏斗。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就用平时练就的大刀术,利用晚上手持大刀摸进敌营,与敌人近距离拼死肉搏,使日军的先进武器失去了优势,予日军以大量杀伤。杀得日军闻风丧胆、丢魂落魄,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极大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就连当时的日本报纸都载文哀叹,称这是“六十年未有之侮辱”。后来风靡中华大地的歌曲《大刀进行曲》,虽然是全国抗战后音乐人麦新创作的,但其素材就源于长城抗战时29军大刀队的英雄业绩。以长城为依托,中国军队经过浴血抗战,最终还是未能阻止日军大规模的立体进攻。从1933年3月上旬到4月底,持续一个多月的长城抗战结束,日军最终越过长城,进入华北,但中国军队长城抗战的业绩与抗战精神永存。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把《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曲,正式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更加强化了这种精神和意识。
相关论文
[1]姜红明;杨娟.长城精神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J].社会科学动态,2022,(12):33-37.
[2]张亚明;苏妍嫄;李欣悦.长城绿色经济带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4(02):83-89.DOI:10.15883/j.13-1277/c.20230208307
[3]刘贺娟.北京冬奥会背景下长城文化的创新应用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3,31(06):223-226+256.DOI: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23.06.058
[4]王哲.北京长城文化展示带构建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6.
[5]徐凌玉.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整体性保护策略[D].天津大学,2018.DOI:10.27356/d.cnki.gtjdu.2018.000102
[6]贺鼎;卢丽娜;王晶;张杰.大尺度线性遗产区域景观特征识别——以北京长城文化带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09):99-106.DOI:10.14085/j.fjyl.2022.09.0099.08
[7]刘磊.明长城北京段展示利用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8]张晨明.关于红色历史建筑保护与传承的研究——以北京地下长城为例[J].大众文艺,2019,(01):235-237.
相关报道
相关图片
《长城战斗之我军指挥所》1938年 沙飞 摄影 严欣强 提供
本期编辑:张晶
内容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