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文化

【北京】时间:2023-08-26      来源:本站      

北京奥运文化作为奥运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受到自公元前776年开始的延续千年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和1894年开始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并融合了包括中国体育文化在内的中国优良传统文化。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给奥林匹克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迹,中国通过奥运会这样一个载体不仅向世人介绍了北京这座城市,还展示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树立了“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此外,中国也有许多伟大的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来展现奥林匹克价值观。可以说,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充满活力,奥运文化在北京这座城市同样充满活力。


       双奥遗产

       双奥遗产中最为耀眼的是奥运场馆遗产。先后两次见证奥运会的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以及奥林匹克公园等永久性场馆设施,承载了北京“双奥之城”独特的历史、文化与精神。冬奥会北京赛区的13个场馆有11个利用了夏奥会场馆。“双奥场馆”创造性实现冬夏项目转换,不仅为绿色办奥贡献了中国方案,而且向世界打开感知中国文化的窗口,对外展示“双奥之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现代文明。以2008年夏奥会场馆为基础,冬奥会场馆运用大量最新科技成果,巧妙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双奥场馆”留下的研发和应用技术、工艺规范与标准,是中国现代科技文明的一个缩影。位于中轴线北段的奥林匹克公园和首钢园内的冬季奥林匹克公园,形成了展示双奥文化的新区域和新标识。由于举办冬奥会赛事,首钢园成为世界级“网红地”,老厂区涅槃重生,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发展的典范。浓浓的工业遗风与现代创意,给昔日钢城注入新的时代气息和精神内涵。

       奥运场馆和以奥林匹克公园为代表的体育文化中心,除了继续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之外,也是市民开展体育运动和休闲娱乐的地方,成为造福人民、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阵地。首钢园开展的参观冬奥大跳台、沉浸式光影展等各种休闲娱乐活动,丰富着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中国3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大规模的基础装备和智能交互体验技术的应用,推动科技、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众多智能化服务正在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科学地界定奥运会文化遗产‚将对高质量、科学地做好奥运会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打下基础。要认真领会国际奥委会有关奥运遗产的文件及其精神实质‚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遗产体系和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文化遗产的传承的规定‚全面汲取历届奥运遗产保护的经验教训。

       北京通过申办、筹备、举办奥运会所产生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奥运遗产,是对中国和世界的巨大贡献。对丰富奥林匹克文化艺术宝库,加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宣传奥林匹克思想,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推动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以及为今后其他奥运会举办城市提供学习的条件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收集、整理、鉴别、评估、收藏、保存、研究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奥运文化传播

       奥运会作为体育、教育、文化的多元载体,是举办国展示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国际声望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机遇。借助于体育文化这一快速的文化传播载体,通过奥运文化传播展示中国社会发展的成果,塑造国家形象,所起到的作用是双向的。从对内传播来讲,奥运文化传播使国人用更加开放的眼光去了解奥林匹克运动及其所浸润其中的西方文明和文化体系,从对外传播来讲,北京奥运通过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使世界上更多的国家了解真实的中国和北京,正如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所说,北京奥运会将成为中国北京向世界展示发展成就和风采的窗口!希望全世界的人们通过北京奥运会了解北京乃至整个中国这些年来的变化。 

       体育作为认知社会发展的窗口,全球性的体育文化传播给赛会举办国带来的是借助于体育形象来代言国家形象 的空前机遇,作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体育文化的辐射力在于由它所生发出的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解读。因此,奥运文化传播成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一种重要资源。北京奥运文化传播不仅仅是体育文化的传播,它为中国与世界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对话的平台,通过文化的整合、 设计和引导使真实的中国和北京呈现在世界面前。因此,北京奥运文化传播的目标不仅着眼于通过举办奥运会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展示当代中国的人文风貌,也在于通过举办奥运会这一全球性的媒介事件,整合文化的力量,展示中国社会发展的成果和国人的时代风貌,凸现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的精神本质和文化内涵。


       相关论文

       [1]项国雄;张欣.从奥运吉祥物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福娃”的符号学解读[J].新闻界,2007,(03):14-15+13.

       [2]冯霞;尹博.北京奥运文化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J].北京社会科学,2007,(04):72-75.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7.04.006

       [3]胡博然;孙湛宁.北京冬奥会背景下奥运场馆与城市体育文化共生内在逻辑与发展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1,(12):7-12+19.

       [4]冯霞.北京奥运文化传播的特点、性质及其对国家形象的塑造[J].新闻界,2008,(02):79-80.

       [5]方千华;朱昌义;郑胜利.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旅游产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10-13.DOI:10.15877/j.cnki.nsic.2005.02.003

       [6谭小勇.北京奥运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J].体育与科学,2002,(05):17-19.

       [7]孔繁敏;李岩.北京奥运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实施方式[J].体育与科学,2005,(04):28-30.

       [8]万晓红;杨万杰.奥运文化品牌的提升与国家形象塑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03):28-30+44.DOI:10.15930/j.cnki.wtxb.2009.03.005

       [9]冯霞;尹博.北京奥运文化传播与城市推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01):19-21+32.DOI:10.13830/j.cnki.cn44-1129/g8.2007.01.005

   

       相关报道

       探索北京鸟巢:旅游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传承双奥遗产 续写文明新章 

       北京奥运会15周年:中国的骄傲与全球的瞩目

       北京冬奥会的文明元素,中国式浪漫

       北京奥运会传统文化有哪些

       一文看清 | 北京冬奥会的7大中国文化元素

       奥林匹克:烙上永远的中国印—北京奥运会印象记


       相关图片

1701154656090.png

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识。

1701154688558.png

国家体育场“鸟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景色美丽。 

1701155024342.png

水立方

1701154742823.png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1701154768215.png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1701154791764.png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1701154971505.png

2008年奥运奖牌

    

1701154288373.png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委会的吉祥物。

   

1701154310989.png

       北京冬奥会的奖牌设计,源于中国古老的同心圆玉璧造型。

    

1701154325867.png

       北京冬奥会上的颁奖花束,全部由制作者们手工编织,共需耗费近5万个小时。

       

1701154338600.png

       火种传承,是北京冬奥会的一大看点。火炬接力所使用的火种灯,原来源于“中华第一灯”。


image.png   

       位于张家口赛区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外形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如意”造型,因此被称为“雪如意”。

      

1701154365539.png

       北京冬奥会制服的主要图案,来自中国山水画,融合了京张赛区山陵、长城的形态,将传统美学与现代冰雪运动完美结合在一起。




本期编辑:张晶

内容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资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