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文化

【北京】时间:2023-07-16      来源:本站      


   京味文化是指北京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道德规范、礼节礼仪等,承载着北京人民的独特记忆,包括建筑文化、民俗风情、京剧艺术、服装服饰等。这里所谓的京味并不是单一的皇家文化或士人雅文化,而是一种庶民文化、宗教文化和俗文化的多元形态,几乎囊括了参与其中各个社会各阶层的意识表达和日常话语,呈现出某种共享色彩,与帝制末期的政治社会的转向颇为暗合。京味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所不同之处在于多元化,他的形成有赖于各民族在此争斗、停留而渐渐沉淀下来的历史遗存。

 

   京味文化的形成

   现代意义上的京味文化,大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且在之后几十年有了相当程度 的变化和革新,这一过程与北京城市的发展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北京文化进程的内部脉络,成为当代北京风貌的历史温床。当清代城市贫瘠的市井生活中投射出京味的影子,这种文化背后又与城市的进步如影随形,北京在此过程中凸显出皇城、都市与市井三股神奇的火焰,共同构成了魅力 京华独特的精神与意蕴。

   京味文化包括了多种元素,最重要的有四种:宫廷文化、缙绅文化 、庶民文化和中国化之后的西方文化。其中,前三种文化体系容纳了社会各个阶层及其所属的文化圈层,而中国化后的西方文化,则与近代中国的变局与处境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前者属于传统的,后者属于现代的,但彼此并无优劣,共同构成了京味文化的内在系统。

   需要注意的是,京味文化的构成还有少数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有机内容,传统儒家宗庙文化具有深厚的生存沃土,汉化佛教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道教信仰依然在民间社会繁衍流传,这些方面也是不能忽视的,如赶庙会、教堂礼拜、 清真菜、敬门神、打鬼等民间习俗和饮食习惯烙印于老北京人生活中的痕迹中。

   就基本状况来说,京味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范围基本重合,应当包括北京的环境和人文两方面,即北京的风土习俗和北京人的精神气质。如果从元大都算起,北京至少也是七百年帝都,长时间位居全国政治文化中心,这些优越条件,使京味文化具有了皇家气派,都城辉煌,俨然“鲜衣怒马,华奢相高;舞女歌儿,奢淫相尚”,这也构成了其不同于其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某种意义上,京味文化与京师文化具有较多的重合性。但是京师文化先于京味文化出现 ,京味文化与京师文化之间是难以分离的。从北京建城开始,北京文化史可分为燕文化、幽州文化和京师文化三个不同时期。政治中心是北京近千年来最核心的城市功能和最突出的城市色彩 ,能够决定北京城市发展方向的首要因素,无疑是政治中心独有的无比强烈的权力驱动。在京味文化的发展中,“京韵大气 ”是首要的。

 

   京味文化的特征

   京味文化的融会多元,植根于百姓,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林语堂先生曾说:“京味的亲和魅力,是来自于天南地北的人们很容易是这里为自己的精神故乡,产生浓重的归属与依恋”。

   京味文化可以总结出四大特征:

   一是诚信重礼。由于受到儒家伦理的影响,北京的文化中养成了一种讲究诚信、注重礼仪的古朴民风。北京至今存在一些老字号,如“同修仁德、济世养身”的同仁堂,坚持“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的全聚德,充分体现了京味文化重诚信的一面。

   二是通达自在。京味文化具有一种通达自在的基调。从历史来看,京味文化继承了弘扬了元代以来的市民文化精神,追求个性自由、闲适安乐。特别在清代,北京城居住着大量的旗人,他们见过风云变幻,又不必过度为衣食而担忧,于是养成了追求闲适、讲究情趣的生活样态。无论生活水平是高是地,人生是否顺遂,北京人体现出一个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以及直面现实的幽默感。

   三是雅俗共赏。在北京,平民文化与宫廷文化、缙绅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层级间既可以和平共处,又互相影响。北京人视野开阔,总体文化素质较高,文化活动得到了各个阶层的认同和参与,在清末民初的政治变革,宫廷文化大量流出,部分精华渗透于民间,融入京味文化之中,形成了雅俗共享的特点。

   四是和乐交融。京味文化是不同地域、民族、阶层文化会通交融的结果,最后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京味文化一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为基础,又丰富和活化了古都文化,以最接地气的方式涵养着象征新中国成立的“红色文化”。古都文化和红色文化共同锻造着京味文化的独有的精气神,使首都的创新路径打上了深刻的京味烙印。


   相关论文

   [1]安东;刘娜.讲好北京故事述说京味文化[J].北京观察,2021,(03):77-78.

   [2]王旭.京味文化的内涵与主要特征[C]//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8年·首都文化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2019:19.DOI:10.26914/c.cnkihy.2019.095983

   [3]赵雅丽.京味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传承发展[J].前线,2018,(03):85-86.

   [4]李淑兰.京味文化的特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3):121-127.

   [5]李淑兰.试析构成京味文化的三种因素[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6):74-80.

   [6]陈黎明;胡艳玲.京味文化的一面镜子——对老舍《茶馆》的一种文化解读[J].洛阳大学学报,2002,(01):85-87.

   [7]李淑兰.京味文化的形成与演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102-108.


   相关报道

       京味文化在东城赓续传承留住乡愁

       特色美食、非遗手工、趣味运动……这个社区集市很京味儿

       沉浸式“体验北京”,来这些文旅体验基地逛逛

       郎枣园,不止于郎枣——毗邻城市繁华、传承京味文化的“宝藏园区”

       觅童年玩老游戏,领略传统京味文化,说唱杂耍声里回味“老天桥”

       在京味文化中追寻人间正道

       老字号打造“京味文化”消费新场景


        相关图片

1701053855156.png

1701053883315.png

1701053916767.png

1701053898449.png

1701053931174.png

1701053948057.png


本期编辑:张晶

内容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北京东城官方发布等网络资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