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这一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底气和骨气。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就是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效地走向世界,使其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从而更好地展现最真实和最立体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理念,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华文化传播体系,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工业的进步造就了某些西方人的自信、自傲、自大。他们处处用“双重标准”来衡量或者攻击其他国家,亦不断干涉别国内政,无疑是西方中心论和西方文明优越论的表现。某些西方人对于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不了解甚至误解,并惯用“双重标准”或以“西方中心论”为标准制造文化矛盾与冲突。因而,大力有效地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是在全球化下保持民族独立性,增进中西文化交流、对话和理解,推进世界文明大繁荣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方式。
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要提升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辐射力,而且要增强中华文化“走进去”的影响力。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内容上看,重点是立足5000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向世界表达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营造和谐共生的国际氛围;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展现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理念等,让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实现中西发展模式的对话与交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生动呈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塑造和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生动形象地展现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让国际受众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中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话语上看,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需要用符合西方民族文化心理的话语方式进行传播,塑造自信、有为和谦虚的中国话语以及可信、可爱和可敬的中国形象。近代以来,由于西方人的价值理念、政治立场、思维方式与我们不尽相同,促进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消除不同文化的误解、误判和误读,需要用对方“听得懂”的话语进行传播和沟通,因而我们更应满足国际受众的需要,采用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话语特点和心理规律的叙事和话语,打造既能适应国际传播规律、又能体现中国自信谦逊气质的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展现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理念,塑造自信可靠的中国形象,从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方式和手段看,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动中华文化的全球化、区域化和分众化传播。一是推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要有官方的文化合作项目,更应大力倡导民间的交流项目,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的辐射面,增进文化了解,深化人民的友谊,推进中华文化的分众化和区域化表达。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促进中华文化的全球表达,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三是大力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先进信息技术,优化传播方式和手段,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进行精准传播和沉浸式传播,强化国际传播的亲和力、精准化和实效性。四是大力培养国际传播人才,使其既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又掌握国际传播理论和规律;既熟悉不同国别的文化习俗,又了解民族文化心理规律;既精通外语,又懂现代信息技术。
总之,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促进不同文化体系下的文明进行平等对话,寻求文化传播的最大公约数,消除文化隔阂,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又能促进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理念的有效阐释,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从而更好地传达“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作者:曹亚琴
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本期编辑:李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