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2024年08月07日《人民日报》第01版)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把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好。我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从施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到全国各地方、各遗产地陆续出台相关保护条例;从“文明曙光”到“红山古国”;从召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到有序推进长城、莫高窟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从“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到《中华医藏》首批成果发布……我国持续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和途径也得到不断拓展。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居世界前列。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只有全力保护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才能更好的传承、利用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要将文化和自然遗产传下去。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我国不仅拥有长江、黄河、泰山、黄山、武夷山、武陵源、神农架等神奇瑰丽的自然景观,还有长城、故宫、大运河、曲阜三孔、龙门石窟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更有昆曲、南京云锦、龙泉青瓷、中医针灸、中国珠算等深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瑰宝,被收藏在博物馆里、书写在古籍中,也陈列在广阔大地上,不仅向世界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更是为大美中国、文化中国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我们只有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它们,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才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文物承载文明与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要让文化和自然遗产活起来。如扬州大运河城市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使走近它的人们,从每一件藏品、每一册资料、每一幅图画中,都能感受到大运河的厚重,并带来的满满自豪与认同。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代,成形、调整于明清时期,发展、保护于近现代,讲好北京中轴线的故事,不仅是向世界呈现古今交融的大国首都绵延不绝的历史文脉,更是展现出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我们只有不断盘活好历史文化资源,运用“文化+科技”等手段,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使文化遗产“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起来”。
保护文物,传承文明。让我们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不断坚定文化自信,精心守护好文化遗产,赓续历史文脉,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邹鸿清)
本期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