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运河非遗焕发新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间:2024-08-09      来源:澎湃新闻      


1723190105301.png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断推进,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迎接八方来客,建设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地,加快把沧州打造成中国大运河非遗之城正逢其时,这将有力促进对大运河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和鲜活呈现。

首先,沧州是打造大运河非遗之城的理想之地。从运河沿线省市地理位置看,沧州毗邻京津,南接齐鲁,是全国铁路、公路网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有利于南北文化交流互动。随着河北省第六届园林博览会举办和运河景观建设,沧州更是成为今年“五一”假期最受游客追捧的20个小众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知名度和美誉度日益提升,这些都为非遗项目的展示提供了舞台。

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建立,更是为运河沿线城市的非遗项目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的巨大空间。展示馆总展陈面积超1.5万平方米,展示了大运河流域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8个省(市)的10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风土人情和民间艺术在这里生动呈现,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其次,从非遗保护与传承来看,近年来,沧州持续开展非遗调查与记录,建立了完善的非遗名录。截至目前,大运河沧州段沿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项目59项、市级项目190项。从武术、杂技到錾铜、篆刻,从旗袍、传拓到烙画、剪纸,众多非遗项目,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象征,它们在运河沿岸生根发芽,吸引着域内外游客来这里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

今年暑假期间,大运河非遗展馆邀请手工木作、张氏糖画、传统手工制香等17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到馆,为游客进行现场非遗表演,掀起参观热潮。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进行静态展示和保护的同时,还应让这些非遗技艺实现“活态”展示和传承,才能使其真正焕发时代光彩,这也是加快打造中国大运河非遗之城的必由之路。

着眼未来,非遗传承要致力于提升科技感和数字化水平。伴随着科技发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音+图像、数字技术+VR技术、AI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让很多非遗项目实现更加立体化、多维度的展示。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加吸引参观者的目光,声音与图像的巧妙融合,好比织就一幅非遗音画长卷,会使非遗展示变得生动活泼,更能触动人心。

此外,还应结合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工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旅游不仅是欣赏美景的过程,也是领略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感受其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两者相得益彰,便能共同提升来沧旅行的体验价值和文化吸引力。我们可以依托大运河及沿线各地丰富的非遗资源,加快推进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建设;可以依托南川楼和朗吟楼,打造“文武状元楼”;可以依托吴桥杂技非遗项目,建立杂技非遗传承基地等,总之要利用不同形式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打造文韵浓郁、景观多彩、特色鲜明的非遗聚集地,为游客提供更具文化内涵的旅程。

我们还可以继续加强与大运河沿线8省(市)常态化的沟通对接,定期邀请域内外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来沧交流,发挥非遗传承人引领作用,让非遗技艺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促进南北运河文化的沟通交流。

总之,在加快打造中国大运河非遗之城的过程中,既应尊重历史,又要着眼未来,以开放的心态、科技的助力和文旅的深度融合,将大运河的文化活力转变为吸引全世界目光的魅力,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我们期待,中国大运河非遗之城不仅是一个物理的空间,更是一个精彩纷呈的舞台。它唤醒过去,连接现在,引领未来,让人们在此领略到中国大运河千年辉煌历程,感悟那份历久弥新的人文力量和生命活力。

原标题:《让大运河非遗焕发新活力》


本期编辑:张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