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如何拨开中世纪蒙昧主义的迷雾?《赵氏孤儿》与伏尔泰碰撞出什么样的思想火花?文艺复兴将人从神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可与中国的尊贤重道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启蒙运动中理性的种子又是如何撒播到中国的大江南北?自古以来,文化交流的学者力学笃行相互借鉴,当代青年汉学家沿前人之路,开启了新的中西文化交流之旅。
叶昆霆,寓意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昆山片玉,疾霆迅风。这位来自法国,求学于云南,就职于广东的汉学家,尽管年纪轻轻,已与中国结缘近十载。结束学业后,带着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叶昆霆选择来到珠江之滨的羊城作为自己在中国职业生涯的第一站。为什么选择来到广州而非“中国第一城”北京?叶昆霆接受了“精彩中国(fantastic China)”的专访,讲述了他在中国的文化“观察”。以下为采访实录——
精彩中国:为什么学了普通话之后还想学粤语?
叶昆霆:我想学习粤语,所以选择了广州。在我看来,粤语更接近中国古代汉语的口音,比如在读古诗的时候一些押韵的韵脚如果用普通话就会有出入,但是如果用粤语来读,一切就顺理成章。
作为中国的七大方言之一,粤语其实发源于古代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征,讲起来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更有韵律感;古时的中国人会用“几时” “几多”来提出疑问,而普通话则会用“什么时候,有多少”来代替;时至今日,粤语仍然保留了古时的说法,所以一些古诗词用粤语诵读反而更加朗朗上口。对诗词的吟诵是鉴赏文学和培养文学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在反复的吟咏中才能与作者共情,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无论是思乡的愁苦或是虐恋的酸涩,鲜衣怒马的意气风发,或是铩羽涸鳞的悒悒不乐,跨越国界的人类共同的感情将以语言为介质得以建立。要想深入挖掘中国文化自身的丰富内涵,就要求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不仅仅会使用普通话,还可以用方言作为切入具体领域的方法,打开新思路,拓展新渠道,从而认识更地道、更多彩的中国,体会人类跨越种族与文明的共同情感与价值。
精彩中国:中法之间教育理念有何异同?
叶昆霆: 在常人看来,中法之间教育方式与理念似乎也存在不小的差异。中国学生的学习生活节奏较快,但在法国,在校集中学习的时间并不会特别长,学生更多的时间是用来发展兴趣爱好, 老师和家长会鼓励学生发现自身的特点和长处, 并根据其特点循循善诱。
实际上,随着在中国生活的深入,我发现当下中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其实也是如此。无论是法国教育还是当下中国的素质教育,实际上与儒家推崇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理念是相通的。“因材施教”是儒家倡导的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孔子被尊称为万世师表,他设坛讲学,广招弟子,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能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循循善诱;而“有教无类”,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一种教育观点——在教育面前,不分贫贱富贵,各个阶层都应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体现的是中国教育平等的理念。
而法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也有类似表述——“最好的教育,是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卢梭倡导人人平等、天性自然,这实际上与中国儒家所提倡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不谋而合。作为人的个体差异首先被关注并得到尊重和包容,使受教育者通过个体经验获得自我开悟、自我发展与完善,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推进教育公平,是各国教育者共同的追求。
精彩中国:如何看待中餐和法餐“和而不同”?
叶昆霆:中餐和法餐同为世界餐饮的明珠,有文化就会有美食,美食是文化的载体。地处欧亚大陆的两端,尽管两国地域风貌、气候条件大相径庭,而一些特质如同交错蔓延的藤蔓,在两种美食中存在某种惊人的相似点。
法国有一道传统的小吃:在法国北部地区每年的2月2日圣蜡节这一周有食用可丽饼的习俗。用上一年家中的余粮烹制可丽饼,寓意接下来的一年也会好运无限,而金灿灿的可丽饼犹如光芒万丈的太阳,在冬日寒风里的家中壁炉旁,可丽饼暖融融的热气,便是寒冬将尽,春日在即的希望。
我知道在中国,一种形似的小吃——煎饼果子,尽管并没有吃过,同样寓意着温暖与治愈。现代快节奏的都市夜归人愿在寒风中以一份热气腾腾煎饼果子温暖疲惫的身心,因为这是一种氛围,一种色彩,一种以味蕾连接人类内心深处DNA的最原始的方式。
精彩中国:怎样看待中国武侠在西方走红这一现象?
叶昆霆:作为古龙的骨灰级粉丝,我不得不说,中国武侠小说与西部牛仔片存在很多共同点。无论是中国武侠小说中的人物与还是西部牛仔片中的角色,他们都追求人类共同的道德与正义,这也就意味着,无论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其实是存在共同的价值追求的。
此外,西方人喜欢武侠小说并非偶然,除了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的武侠小说包含了西方传统文化中没有的一些特质,比如其中蕴含的武术的修养,西部牛仔片也没有这方面的内容。相同点很重要,但独特性也会引发彼此的好奇,这也是让西方读者对中国的武侠小说颇为着迷的原因之一。
精彩中国:当今世界如何化解冲突?
叶昆霆:从古至今,人类文明的滚滚车轮在冲突与合作中前进。当今世界形势瞬息万变,国家和国家,人与人之间会出现冲突,原因是“欠缺了解”。在法国,许多媒体对中国了解有限,所以看法相对片面主观,这就导致许多普通群众对中国认识非常片面,甚至产生误解。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成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让来自不同文明的人通过一些平台和机制的搭建,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矛盾。而此次的中华文化传播论坛【“精彩中国”注:指11月10日由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中华文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22中华文化传播论坛”,叶昆霆作为“汉学家与中华文化传播”分论坛嘉宾参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文化的差异应该说是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即便是法国人与法国人之间,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也会存在异见。然而,法国的农民和中国农民之间的对话会很投机,而法国的工程师和中国的工程师之间的交流也会畅通无阻。所以把握共性,是建立不同文化交流的关键,而差异性则是需要彼此理解与包容的方向。然而多元并不总是会找到基本的共识,也并不会出现只有冲突的结果,求同存异是最大程度澄清谬误增进理解,推动不同文化交流不同文明携手共进的重要方式。
叶昆霆 (Quentin Gagne)法国青年汉学家,亚洲文化、汉学及中国文学翻译方向学者,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教师。著有 《中国文化与文明:法国近现代汉学文篇选读》、《中法文化交流史文献阅读》;译有《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教育与正义》(待出版)等。
采写:刘文思
本期编辑:郭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