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5年来,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首倡地、千年治黄的主战场、黄河文化的孕育地,河南如何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如何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河南该怎么干?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动专家学者,推出特别策划《“河”你说理》,致力于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道理学理说深说透。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深入推进考古等工作。河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肩负特殊使命和艰巨任务。河南省积极规划做好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工作,以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为抓手积极参与到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工作中,保护地方文脉,发展地方经济,展示文化自信。
一、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体制机制建设
1.建立科学的文化遗产评估体系。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文化遗产赖以存续的环境在不断被破坏,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处理好城市发展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要因地制宜做好当地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先建立一套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以便科学评估相关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为下一步的保护开发利用提供学理依据。依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16字方针,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综合分析以便有效解决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问题。
2.加强统筹协调和整体规划。文化遗产保护涉及旅游、城乡建设等多个部门,开发和保护、申报和管理等环节需要相关部门在综合考量、统筹协调,进行系统性规划。有些文化遗址跨越多个行政区,需要区域之间加强协调沟通,考虑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地理位置和价值意义,制定出科学的发展规划。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历史、考古、建筑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入合作,共同解决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往往比较长远,如何做到既兼顾当前又着眼长远,需要综合考量、加强引导。
3.逐步完善文化遗产领域法律法规体系。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有法律保障,包含项目申报、工程建设、资金使用以及后续的监督管理等等问题都需要法律来保障。河南省自2014年开始实施《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洛阳市自2016年颁布《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非遗保护工作进入法治化进程。文化遗产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助于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范化运行,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稳定有序开展。
4.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文化遗产相关的工作专业性强,需要专业人员专门从事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而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吸纳足够数量的专业人才。如当前全国范围内非遗传承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非遗项目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形势,加之多元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冲击、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难,面临着技艺失传的风险。一方面要健全培养机制,如与高校积极合作,利用高校的平台积极培育非遗人才等。另一方面要重视平台建设,如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信息咨询为支撑,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二、激发黄河文化遗产的活力
1.创新黄河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我国已经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文化遗产日”,各地在当天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宣传展演活动。郑州、洛阳先后作为主场城市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郑州市惠济区开展“惠有约·奇豫黄河”黄河文化系列采风活动,寻找城市文化故事,展现城市经济活力。2020年正值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十周年,洛阳市举办学术交流大会,并举办“丝路华光——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艺术联展”,受到了民众的广泛参与和好评。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和传播范围,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传播效应,展示文化遗产的魅力,推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持续化常态化开展。首先要积极探索黄河文化宣传与群众性公共文化活动的融合发展,将黄河文化融入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其次要积极探索黄河文化宣传与学校学科教育的融合发展,将黄河文化融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之中。当前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宣传展示已经成为文化宣传的潮流和趋势,直播等新媒体使民众从被动地接受转为主动地参与。文化传播的载体、渠道、路径变得日益多元化,宣传黄河文化也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宣传推广技术和平台,探索新的文化表现形式,切实增强群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2.注重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河南的黄河文化遗产可以分为古文化遗址、都城遗址、古建筑、河道工程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方面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数字化技术等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含量,同时通过科技手段加强宣传和教育以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需要重视传承人的培养,传统技艺的展示和传承的方式,让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需要通过创新性的手段将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文旅文创,提高黄河文化的影响力。黄河流域几千年以来一直是以农耕文明为主,随着传统村落的减少,农耕文明的早期形态逐渐消亡,要重视对农耕文明的活态化展示。要重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作用,组织开展丝路文化体验活动等。
3.以文化遗产提升城市形象。以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为抓手积极参与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保护地方文脉,发展地方经济,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新郑市人民政府与竹桂园旅游集团、宋城集团联手打造黄帝千古情文化旅游景区,依托中原深厚的文化积淀,深度挖掘以黄帝文化、黄河文化等为代表的人文历史,与享誉世界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交相辉映,扩大了城市知名度。位于洛阳的黄河吉利段是延续千年未变的古河道,近年来洛阳市启动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修复项目,建设鹤鸣湖等重点景观工程,让千年的黄河古河道重焕生机。
三、文旅融合促进黄河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
1.充分挖掘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讲好黄河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奋斗精神。为了持续开展黄河故事、黄河文化的推广宣传,要鼓励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文艺创作,通过展示中原大地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艺术大餐。积极探索黄河文化与根亲文化、汉字文化、功夫文化等融合发展,深度开发具有中原特色、民族内涵、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影视动漫、文化类综艺节目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着力打造一批彰显黄河文化精神的文化精品。
2.将黄河文化的元素与旅游规划相结合实现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各地区黄河流域的文化资源,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上开新局,让文化赋能旅游、旅游彰显文化,将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发展作为长期项目进行谋划,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强黄河文化与文化旅游领域的跨界合作,研发具有创新性的文创产品。推动黄河文化参与旅游景区建设,将文化遗产元素融入景区主题设计,如打造非遗主题的文化街区等,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深入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和价值。通过现代数字科技手段展示和演绎各类非遗项目,让文化遗产在旅游中得到活态传承,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
3.打造精品黄河文化旅游路线,发展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黄金旅游带。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黄河文化在文旅这个平台才能可持续发展。要打造文旅品牌,将黄河文化的传承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丝绸之路、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结合起来,建设一批重点项目,整合黄河沿线的地上悬河、峡谷奇观等自然资源和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龙门石窟、小浪底坝底公园等人文景区,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扩大对黄河文化相关景点的宣传。加强对旅游线路的设计与宣传,形成精品旅游线路,让文化可知可感,增强人民群众的体验感和获得感。2019年河南省文旅部门发布了“春满中原 老家河南”文化主题系列活动,挖掘整理了具有河南人文历史特色的三条黄河文化特色主题游,分别是中华文明溯源之旅、大河风光体验之旅、治黄水利水工研学之旅。包括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安阳殷墟博物馆在内的诸多景点景观已成为新晋的“打卡地”和展示中华文明源头的重要平台。
【执笔:卢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课题组长:李立新 课题组成员:郭海荣、孔令环、靳瑞霞、秦玉、尹松鹏、卢冰、马培红、任梦一、张洪艳、范先立】
本期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