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上“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物质文化遗产】时间:2024-09-20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9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了解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等情况。他强调,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文物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起着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如何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又能一代一代传得好,得上“新”招。

人才上“新”,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夯实人才之基。做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需要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来支撑。近年来,随着《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优秀电视节目、纪录片的播出,原本相对冷门的文物修复师逐渐进入大众视野。2021年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共同颁布《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文物修复师作为一个新职业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通过构建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多元化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待遇以及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与项目实施相结合等措施的实施,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文物事业当中,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技术上“新”,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插上科技之翼。近年来,随着三维扫描技术、人工智能、AR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物工作也借着科技之翼,飞上了发展快车道。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对新修复的兵马俑进行数字化记录,为后续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山西云冈研究院利用AI技术拼接重现破损佛像的原貌,为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佩戴VR设备,观众可以沉浸式地体验文化遗产的魅力,获得更加丰富的互动体验,西安钟鼓楼博物馆利用VR技术让游客沉浸式游览观光,感受古建筑的历史韵味。

产业上“新”,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培育新生产力。促进文物与相关行业的深入融合,实现“文物+旅游”“文物+教育”“文物+创意”等领域的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促进线上线下多业态融合发展,让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光彩。近期,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对西游记这一经典IP的非凡重塑再次点燃了公众对于传统文化创新的热情之火。近年来,一系列如《上新了故宫》等广受好评的文化类节目及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巧妙讲述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让历史的深邃与文化的温度触手可及。在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等繁华街区,大IP与国潮元素的融合,更是将文化遗产的魅力与现代消费潮流紧密相连,展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

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需要在人才培养、技术赋能、产业升级等方面接续上“新”发力,这些“新”的火花不断碰撞与闪耀,汇聚成推动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璀璨星河。


本期编辑:张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