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是湖南的底色,这不仅是景象上的红,不仅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红,更是意象上、精神上的红,是饱经鲜血浸染的革命热土的红。“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 据《湖南省革命遗址普查报告》显示,目前湖南普查到的红色资源点有2095处,包括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革命领导人故居、烈士墓、纪念设施等。其中,革命领导人故居有488处,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英才辈出的历史特点,也反映了湖南红色文化的历史积淀。
关于红色文化的概念,目前相对清晰的解释是:红色文化是第二次国民战争时期,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的丰功伟绩为标志,以建功立业时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为内涵,而组成的具有宝贵历史意义与价值的文化体系。湖南红色文化也可以从丰功伟绩、物质载体以及精神内涵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湖南红色文化的革命事迹
湖南素有“革命摇篮、伟人故里”的美誉。这里诞生了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中,湖南人就占了4位。而中共七大选出的“五大书记”中,有3位湖南人。可以说,湖南是伟人故里、将帅之乡。此外,湖南还发生了秋收起义、平江起义、湘南暴动、桑植起义等影响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例如,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伟大开端。1927年9月9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共5000余人分别从江西修水、安源、铜鼓起义,计划从三个方向合攻长沙城。然而,由于敌强我弱,起义部队人数锐减至1500余人。9月19日,毛泽东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提出放弃进攻长沙,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发展。从此,中国革命踏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燎原之势。
可以说,中国近代史是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人民的奋斗史。湖南人始终走在斗争的前线。新中国成立后,同样有许多烈士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献出宝贵的生命。2019年,在中宣部评选的“最美奋斗者”活动中,毛岸英、欧阳海、罗盛教、雷锋、罗建夫、谭千秋、张超等多名烈士入选。
二、湖南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
一是伟人故居。湖南省内的革命领导人故居有488处,占所有种类红色文化遗址之首。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韶山的毛泽东故居、宁乡的刘少奇故居、湘潭的彭德怀故居、浏阳的胡耀邦故居、娄底的曾国藩故居等。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湖南湘潭凭借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纪念馆等红色景区占2021年“红色旅游”搜索占比的75%,排名第一。为了外显故居的文化内涵,湘潭还打造了新的文旅业态,例如以“毛泽东小道”为载体,打造毛泽东“求学之路”实景思想课堂,开展现场体验式教育活动,让人们可以亲身感受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壮志豪情。
二是重大事件纪念遗址。2014年和2015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中,湖南省共有9处。例如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和纪念馆、衡阳抗战纪念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芷江受降旧址和纪念馆、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等。厂窖惨案是发生在南县的大屠杀,3万余同胞被戮。厂窖惨案纪念馆的陈展内容分“罪侵中华,祸殃洞庭”“疯狂屠戮,惨绝人寰”“英勇不屈,奋起反抗”“铁证如山,不容篡改”“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五个部分,共展出图片史料和实物600余件,鲜活地展示了这方土地上的血泪历史。
三是烈士陵园。位于长沙的湖南烈士公园中有一座湖南烈士纪念塔。正南面嵌有一块20米高的汉白玉纪念碑,由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几个大字熠熠生辉。塔内有157位湘籍烈士的英勇事迹,也有《湖南烈士英名录》电子册,呈现每一位英烈的基本信息、革命经历、牺牲事迹。随着历史的不断挖掘,《湖南烈士英名录》的名字也逐渐增加。长沙之外,湖南各地也都有烈士陵园等红色遗址,例如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公墓、南岳的忠烈祠、怀化的抗日战争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等
三、湖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是心系天下、敢为人先的爱国精神。在民族存亡的压迫下,湖南人斗争和革命意识强烈。毛泽东、彭德怀、任弼时等革命家在推翻封建专制和抵制外敌入侵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919年,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激励人们们“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向旧世界宣战。
二是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1920 年,陈独秀在题为《欢迎湖南人的精神》的文章中赞扬道:“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若道中华国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湖南人的奋斗精神可概括为“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如出生于湖南长沙的雷锋同志,始终以“螺丝钉”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同时,他乐于助人、关心同志,有“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美谈。
三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牺牲精神。湖南出现过许多许多革命先烈。例如“断肠铭志”事件。1934年,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34师师长的陈树湘腹部受伤被俘,他生性刚烈、宁死不降,乘敌不备毅然撕开了腹部已经溃烂的伤口,掏出肠子,绞断牺牲,兑现了“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四是求真务实、善思笃行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也源于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精神,崇尚创新、反对守旧。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湖南,以毛泽东、刘少奇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相结合,从中寻找救国救民的“革新”之路。
宁心丨湖南为什么这样红-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hunan.gov.cn)
历史不会遗忘湖湘英烈--党史频道-人民网 (people.com.cn)
从此,星火燎原——带你走进秋收起义会师地文家市-新华网 (xinhuanet.com)
走进湖南烈士纪念塔:每一位烈士都是一座精神丰碑-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hunan.gov.cn)
“伟人故里”湘潭:红色之城走出文旅“顶流”之路 - 中国日报网 (chinadaily.com.cn)
血写的历史铭刻在此——一览湖南国家级抗战遗址和纪念设施 - 深读湖南 - 湖南在线 - 华声在线 (voc.com.cn)
相关论文
[1]李晨旭,周姝,杨东方.湖湘红色文化的内涵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1):27-28.
[2]刘亮红.湘潭红色文化与湖湘文化[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0(03):60-63.
[3]陶用舒.论近代湖南人才群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精神[J].益阳师专学报,1997,(03):3-8.
相关图片
湖南省会各界向烈士敬献花篮,深切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
毛泽东同志故居(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网
游人排队参观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图源:新华网
刘少奇故里,图源:红网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图源:红网
本期编辑:李卓兰
内容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