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西东北部的一个小县城里,有着一座“江南紫禁城”——湖南永顺老司城。老司城遗址总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址。这里有着一个存续近600年的王朝,由永顺彭氏政权统治,历经28代35位土司苦心经营。老司城是“巍巍乎五溪之巨镇,郁郁乎百里之边城”的辉煌王城,是“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昌盛古都,也是土家族历史文明及土司文化的汇集之地。2015年,老司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湖南省内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土司文化的起源
广义的土司既指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人士在其势力范围内独立建造的且被国家法律允许的治所“土衙署”,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狭义的土司则仅指代后者,土官需满足以上所有条件才可被称为“土司”。与土司相匹配的,是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的行政管理制度——土司制度。土司文化是土司制度的产物,既植根于土司制度,也可以看作是实行土司制度的民族地区的客观反映,,凡是由此引发的各种影响和效应,都可以被视为土司文化的表现。
湘西老司城的彭氏土司兴起于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割据湖南的是南楚王马殷和他的儿子马希声、马希范。公元940年,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史彭士愁交战,在永顺、古丈交界的酉水河边会溪坪盟誓为约、立铜柱为信。马楚王郑重声明,承诺若彭士愁恭顺,则溪无徭役、金戈之虞。彭士愁则来到如今的司城村,建立起永顺土司王朝。
土司制度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但在元朝才被正式确立。在元朝之前,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只有朝贡,没有赋税,中原王朝会册封部落首领,但不进行实际管理。元朝之后,这些区域因此都纳入统一的行省编制之下,当地的首领可以世袭。直到雍正年间才开始逐步削减部分地区的土司,改为中央任命官员。
二、土司文化的核心元素
一是土司制度。土司制度由元代以前封建王朝应对边疆及其以远地区之策发展而来。其基本特点是,仅在边疆地区推行,不再兼用为应对邻邦的政策。土司制度基本上实现了朝廷对边疆统治的制度化管理,通过授予土职,朝廷授予资源占有者利用各类资源的合法性,同时官府掌握收回其资源占有资格的权力,从而减少了蛮夷首领独占资源或为争夺资源争斗不已的情形。主要表现在将土司纳入全国的行政管理系统,以及对土司进行规范管理并不断完善等方面。如今,土司制度已不复存在,但其背后的东方管理智慧,依然值得人们去学习。
二是民俗活动。如摆手舞、毛古斯舞、哭嫁歌等。摆手舞和毛古斯舞都是表达丰收祭祀的舞蹈。当人们跳摆手舞时,经常围成一圈或者成队站成一行行,边跳着舞蹈,边摆动双手,模仿狩猎、耕种、劳作的姿势。毛古斯舞则是男人们赤身穿上稻草扎成的衣服,戴着稻草编成的帽子,一起不断吆喝着,不断跳舞,以感谢上苍与先祖让土家族人掌握农耕技术。
老司城遗址附近,还有一个名曰“万马归朝”的景点。山峦层叠,东西两侧,有数座山脉依次列开,宛如君王临朝、万山跪拜。相传,当年土司王来到此处时,见成千上万的山峰如同骏马般朝凤凰山奔腾而来,心生感慨,便将此地此景命名为“万马归朝”。
三、土司文化的当代传播
“保护”始终是老司城遗址的第一要义。近年来,永顺县坚持遗址与民俗民风保护。老司城倡导原住居民穿土家服装、唱土家歌、讲土家语,鼓励居民自觉参与土司文化、土司经典故事和土家族生活习性演艺展示。在做好文化传承的同时,提升游客对于文化遗产的体验感和认同感。
保护之外,老司城坚持打造“打动人心”的旅游产品,包括土司文化实景演绎、文创旅游纪念品、节庆文旅活动、非遗展演互动等。这些文旅产品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土司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也让土司文化重新“活”在当下,拥有生命力。
此外,永顺还积极开展“体验土司文化历史底蕴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返乡大学生研学活动,以期进一步扩大土家文化在Z世代的影响力。
中南民族大学与中国土司世界文化遗产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由校企地三方携手,实现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文创产品开发与创新、中国土司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与研究、土司非遗文化资料库建立、土司文化遗产交流活动等工作,全力合作推进土司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
相关报道
老司城生长“新故事” 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_湘西州政府门户网站 (xxz.gov.cn)
李平丨老司城遗址:湖南唯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与发展 - 湘西 - 新湖南 (hunantoday.cn)
老司城,一个王朝的千古传奇 - 湖南频道 (rednet.cn)
土司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人民网 (people.com.cn)
中国文艺网_老司城村:中国“土司文化”的样本 (cflac.org.cn)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丨中南民族大学与中国土司世界文化遗产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恩施新闻网 - 恩施州综合门户网站 (enshi.cn)
永顺团县委开展“体验土司文化历史底蕴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返乡大学生研学活动 (baidu.com)
相关论文
[1]成臻铭.论土司与土司学——兼及土司文化及其研究价值[J].青海民族研究,2010,21(01):86-95.
[2]方铁.深化对土司制度的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6(01):31-37.
[3]李良玉.土司与土司文化研究刍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03):132-134.
[4]李世愉.试论“土司文化”的定义与内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18(02):16-20.
[5]田光辉,田敏.湘西永顺土司的社会治理与国家认同[J].学术界,2016,(01):208-218+327-328.
相关图片
老司城万马归朝,图源:红网
老司城祖师殿,图源:红网
土司王墓,图源:红网
老司城(航拍),图源:湘西网
老司城(航拍),图源:红网
本期编辑:李卓兰
内容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