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马王堆汉墓是湖南地区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王侯墓群,于1972年1月14日至1974年1月13日发掘。马王堆汉墓群共三座汉墓,出土了数千件珍贵文物,如帛书、帛画、地图、纺织品、乐器、农产品、草药、肉食品和女尸等。马王堆汉墓是一座西汉“文化宝库”,为当代人勾勒出2000多年前的社会图景。
一、马王堆汉墓的发现
如今的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就是马王堆的所在地,其后山上有两个土堆,土堆形状远看像马鞍,所以这里曾经叫“马鞍堆”,“鞍”字在长沙话中与“王”字谐音,后来逐渐被人们叫成马王堆。20世纪70年代,这里曾是省干部疗养院,后来由解放军366医院接管进驻。为了符合军队医院战备要求,需要打防空洞,但在打防空洞时出现了塌方,随后发现“鬼火”。人们排查时才想到,这里曾有一座立了省保文物牌子的古墓,湖南省博物馆派人前去调查,由是开启了马王堆汉墓的挖掘。
二、马王堆汉文化的核心要素
一是古尸保存。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不朽”女尸是湖南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女尸出土时外形完整无缺,全身皮肤细腻,皮下脂肪丰满,软组织尚有弹性,就连手指和足指上的纹路都非常清楚。专家通过墓内其他文物确认女尸身份为辛追夫人。女尸之所以没有继续腐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入土前,将死者用多层丝麻织物紧密包裹, 有助于隔离空气。同时,棺椁密封条件良好,木炭与白膏泥辅助密封。另一方面,棺液对于尸体保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据化验,棺液为酸性,含有乙酸、乙醇和其他有机酸,有助于防腐。汉墓周密的防腐措施,反映了我国汉代人们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智慧。
二是丝织品。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图案之丰富,在全世界罕见。丝织品中最著名的是素纱单衣,整件单衣薄如蝉翼、轻若云雾,仅重48克,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制衣技术。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织有“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的残片,这是目前已出土丝织品中发现最早用织机织入的成句文字。同时,丝织品上繁复精美的花纹以及印花技术也是考古人员的关注重点。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印花敷彩丝绵袍,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印花与敷彩相结合的丝织物。印花和彩绘相结合是技术史上一大变革,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涂料印染方面的杰作。
三是帛书帛画。帛书帛画是绢帛上的文书或画作。1973年12月,马王堆3号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共十二万余字。其中大部分是已经失传千年的古佚书,也有一些传世著作,但帛书上的内容与之也有所出入。这批帛书的出土,为研究秦汉时期的儒法斗争,以及古代天文、地理、军事、医学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帛画则大多出土于1号墓,其画幅呈T字形,上系有绊,四角垂穗,初看像件衣服。墓中的遣册也称这种帛画为“衣”,这种命名方式是从以衣“招魂以复魄”的习俗发展而来。帛画内容丰富,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也有各种神话故事的想象,部分图案体现了对龙、蛇和地母的崇拜。帛画的出土让人们了解汉代及汉代之前的丧葬制度。
三、马王堆汉文化的当代传播
为了让马王堆汉文化焕发新彩,湖南将马王堆汉文化带进群众生活。例如,利用马王堆遗址修建古汉路、汉桥和辛追夫人广场,打造汉文化历史街区。再如素纱单衣蛋糕、“君幸食”甜品、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为原型设计的餐具…… “到湖南博物院吃饭去”成为新时尚。湖南博物院新开放的观众餐厅推出了多种“马王堆”元素美食,吸引众多年轻人和亲子家庭打卡。
2024年是马王堆汉墓发现发掘50周年,湖南举办了一系列围绕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及其历史文化内涵为核心的活动。例如,湖南博物院推出“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此次展览与数字技术进行深度结合,借助超高清文物扫描、三维投影、裸眼3D、生成算法艺术、异形LED球幕等前沿多媒体数字技术,从“时空”“阴阳”“生命”三个艺术主题来充分展现“宇宙运转——生命升华”的动态过程,为观众带来深层次的、对于中国早期宇宙生命观的认知体验和艺术震撼。
“数字汉生活”IP品牌是该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将马王堆数据库的数据资源转变为数字资产,实现马王堆汉代文化在“文化数字资产构建”、“文化IP应用打造”、“文化数字化内容传播”、“文化数字产品”等方面的产业应用。“数字汉生活”IP品牌启动会现场签约30余支创意团队,这些创意团队将围绕衣食住行用看玩7个维度,结合数字技术激活当代“汉生活”。
相关报道
文化+科技,文化IP化:马王堆“数字汉生活”启动_腾讯新闻 (qq.com)
推动马王堆汉文化强势“出圈” - 风向标 - 新湖南 (hunantoday.cn)
50年,“马王堆”从历史走向生活——写在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之际 - 要闻 - 湖南在线 - 华声在线 (voc.com.cn)
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 | 湖南博物院 (hnmuseum.com)
回眸五十载: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精品亮相苏博_古代艺术_澎湃新闻-The Paper
曲裾式素纱单衣、丝质针衣 马王堆多件珍贵文物首次亮相 - 新华网客户端 (xinhuanet.com)
相关论文
[1]刘敦愿.马王堆西汉帛画中的若干神话问题[J].文史哲,1978,(04):64-73.
[2]王(予予).马王堆汉墓的丝织物印花[J].考古,1979,(05):474-478+471+492.
[3]晓菡.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概述[J].文物,1974,(09):40-44.
[4]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研究的几个问题[J].文物,1973,(07):74-80.
相关图片
马王堆汉墓,图源:长沙晚报
1号墓发掘现场,图源:湖南博物院
曲裾素纱单衣,图源:新华网
印花敷彩丝绵袍,图源:湖南博物院
马王堆一号墓T形帛画,图源:湖南博物院
湖南博物院公开发布的“辛追夫人”3D数字人形象,左为35岁左右,右为50岁左右,图源:新华网
本期编辑:李卓兰
内容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