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是湖南的本土特产,以其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深受湖南民众的欢迎。从年节农闲到宗祠结社,花鼓戏是常备剧目。2008年,花鼓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花鼓戏文化的起源
湖南花鼓戏的前身是花鼓灯,又叫“挑花”、“挑唱”,俗称“灯戏”。这种灯戏大致在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萌芽。农民插秧时唱的秧歌、砍樵时唱的樵歌、捕鱼时唱的渔歌、采茶时唱的茶歌,配以小锣、腰鼓,从田间地头的自娱自乐,发展成初具小丑、小旦雏形的、载歌载舞的“对子花鼓”(地花鼓)。这种地花鼓是一种演唱形式,通常没有戏剧情节,例如春节上门的“送春”、“赞春”。
随着艺术形式的发展,地花鼓向“多行当”转化,逐渐演变为“二小戏”,注入了戏剧情节。例如《扯萝卜菜》、《讨学钱》等,简单的故事体现出质朴的人情往来。“二小戏”之后,小生加入演艺行列,形成“三小戏”。这一新行当的出现,在剧目、表演、服饰、唱腔等各个方面都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三小戏”能够展现的内容相对更多,其戏曲内容也从简单的劳动生活演变为爱情、伦理等更加复杂的生活场景。
现在的花鼓戏就是在“三小戏”的基础上,逐步溶入其他地方戏剧种的戏剧内容和戏剧角色,增加了生、旦、净、丑诸行齐全。剧目从原来的小戏和折子戏逐渐转为完整的本戏。
二、花鼓戏文化的特征
一是喜剧性。湖南花鼓戏带有浓厚的喜剧性风格,被业内专家称为“是其基因中带来的”。这种喜剧性既是剧种的特点,也与湖南民众乐天的性格、乐观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密切相关。花鼓戏的喜剧性是通过花鼓戏的表现形式来呈现的,活泼轻快、风趣俏皮,湖南花鼓戏剧院推出的《打铜锣》《补锅》《牛多喜坐轿》《喜脉案》《老表轶事》《桃花烟雨》等作品,都凸显了民间化、喜剧化的艺术特色。
二是多声腔。花鼓戏的音乐曲调,如同湖南的山水一样,充满了灵动与变化。既有川调的激昂、打锣腔的热烈,也有牌子(“走场牌子”与“锣鼓牌子”)的柔美、小调的柔情。除了以上四大声腔,花鼓戏艺人还通过戏剧内容,运用了“一曲多变”的创作规律,形成了一套曲调发展手法。例如“变手法”、“改尾巴”、“换骨头”、“翻上去”、“落下来”等,通过转调、改变音程、节奏扩展等方式,创造和丰富花鼓戏曲调,从而让花鼓戏不断发展与繁荣。
三是多地域。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民间小戏的总称,各地花鼓戏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曲调是相同的,但在地方语言、演出特点、表演风格、音乐曲调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因此又形成了各种花鼓戏中不同的艺术流派。长沙花鼓戏的“西湖调”流传甚广,衡阳花鼓戏的音乐高亢豪放、风格独特,零陵花鼓戏更加朴素优美。
三、花鼓戏文化的当代传播
近年来,许多音乐工作者将湖南花鼓戏曲中的音乐元素与现代钢琴技法相结合,创作了钢琴独奏曲《看戏》、《浏阳河》、《刘海砍樵》等,这些作品更加符合当前大众的审美偏好,更易于被大众所认可接受。此外,湖南花鼓戏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改编和重新创作了历史剧、古装戏和民间故事戏,例如《刘海戏金蟾》《杨三姐告状》《状元与乞丐》等,为湖南花鼓戏的创新与传承树立典范。
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在花鼓戏的推广传播和创新发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大力培养花鼓戏戏曲人才,并为新的戏剧“造楼”。一台好戏联合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湖南广电金鹰955,历时2年精心筹划,将462平米老空间焕新成驻演小剧场,为新剧上演提供更好的平台,也为观众提供更好的看戏体验。
此外,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还注册了官方抖音号,以期通过抖音直播间呈现花鼓戏的文化之美。长沙花鼓剧院抖音首播观看人次350.5万,40岁以下观看人数达52%,创下全国院团在抖音首播最高数据纪录。众多网友在弹幕中纷纷表示“感受到了花鼓戏的魅力”。如今,长沙花鼓戏直播已经成为常态,成为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长沙城市形象的“顶流”之一。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湖南把握好旅游热潮,将长沙旅游爆款景点火宫殿与花鼓戏进行结合。通过在火宫殿搭建戏台,对花鼓戏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作用。花鼓戏文化正在突破不同圈层,破界、跨界、跨次元传播,迎来新的发展。
相关报道
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文化--人民网 (people.com.cn)
百年花鼓戏,见未曾见过的文艺长沙_文化新闻_文化频道 (rednet.cn)
弘扬花鼓文化,为乡村发展增添活力-----湖南日报数字报刊 (voc.com.cn)
喜剧性是湖南花鼓戏要打好的一张牌--文化--人民网 (people.com.cn)
长沙花鼓有戏:线上“出圈” 线下“破圈” (thepaper.cn)
相关论文
[1]范正明.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历程、当今现状及未来展望[J].创作与评论,2012,(11):109-112.
[1]李曼霞.我国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展初探——以湖南花鼓戏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2):36-41.
[1]龙华.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种类和流派[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02):119-128.
[1]王月明.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J].戏剧文学,2007,(09):76-78.
相关图片
《补锅》剧照,图源: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沙家浜》剧照,图源: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刘海砍樵》剧照,图源: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新刘海砍樵》剧照,图源: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抖音直播表演的经典花鼓戏《五更劝夫》,图源:澎湃新闻
本期编辑:李卓兰
内容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