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它由女性创造,在女性之间使用,主要流行于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地区。2002年4月,江永女书入选全国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重点收藏的文献遗产。2006年5月,女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永女书文化在研究人类文字、女性文化和人类发展历程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一、江永女书文化的起源
关于女书的起源,因为可考文献较少,目前暂未有定论。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女书起源于甲骨文。中南民族大学女书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谢志民教授表示,女书文字中,有40多个字形与甲骨文相同或者近似。二是女书起源于明清时期,武汉大学女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宫哲兵教授认为,迄今为止发现的女书文字并没有明清之前的,女书中所记载的故事,也只是清朝时期的历史风俗。
民间流传的女书之源则有以下几类:一是九斤姑娘女红造字说。江永县有些老人表示,女书是由江圩的一个姑娘在做女红时创造的,因其出生时有九斤重,大家都唤其九斤姑娘。二是盘巧造字说。相传有一个名叫盘巧的姑娘,18岁那年官府将她关进官府内。她根据平常与姐妹们织花边、做鞋样的图案,每天造一个字,用自己造的字写成一封长信,让狗传信给家人。三是玉秀造字说。相传江永县有一位才女胡玉秀,因才貌双全被送去皇宫。玉秀在宫中过得极其辛酸,她满腹忧伤无处诉说,于是便创造出了一种别人都不认识的文字,即女书。
她们创造出自己的文字,用一种他者无法识别的方式隐晦地表达自己的苦难与胸中的郁结。她们也创造出自己的文化——坐歌堂、结老同。坐歌堂是当地妇女互相串门最喜欢的一种活动,主要内容就是与姊妹一起读唱女书。结老同即结拜姊妹。在湘南地区,同年出生的女性相互称“老同”。年幼时结拜姊妹有父母出面安排,成年后结拜姊妹则主要通过写信来表达与对方结拜的愿望。这种结拜可以是多个人,但一般不超过七个。
二、江永女书文化的特征
一是字形细长秀丽、姿态劲挺。从整体上来看,女书是一种从右向左略有倾斜的长菱形字体,行款方向是由上至下、由右至左,文字结构左右错开排列,笔划线条纤细一致、笔势犀利,既有小篆匀称之美,又有甲骨文劲挺之态。
二是单字多音多义。由于女书字的数量很少,单字的功能就比汉字要多。女书中绝大多数的字都是一字多音,一音多义。部分字有标到7、8个,甚至十几个音的。其中,一字多音的叫做多音字,一字音多义的叫做假借字。
三是鲜明的性别文化特征。江永女书为女性专用,传女不传男,所叙述的内容也都是女性的生活,涵盖婚姻家庭、生产劳动、社会交往、女红艺术、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部分作品也涉及政治话题,如曾有女书批评当时国民政府强征青壮年入伍、日本轰炸村庄逼迫村民逃离家园等事件。
四是以诉苦难为主要功能。大多数的江永女书作品,其内容都是对包办婚姻、缠足、受家婆虐待等妇女共性苦难的诉说,是对当时封建制度的血泪控诉。有篇女书唱道:“只为女人受尽苦,要凭女字诉苦情”。这种密语式的诉说也体现了女性的觉醒与反叛意识。
三、江永女书文化的当代传播
为了推广和传承女书文化,江永县每年暑期都会举办女书培训班,吸引了全国各地和海外人士参加。同时,江永县利用女书打造江永文化旅游资源,以发展地方经济。江永县女书园附近的村民积极开发各种女书制品,如以女书字符为背景的织锦花带、香袋、手帕、工艺扇、湘绣镜屏等,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与认可。
近年来,围绕女书的影视作品、音乐剧、视频短片等不断出现。2018年,湖南首部舞蹈小剧场舞剧《女书》在湘江剧场开演。该剧运用先进的投影装置,结合多种表演形式,用舞者的身体、气息去挖掘和塑造女书的独特形态,表达女书内在的复杂情感。2024年,中国首部女书题材纪录电影《密语者》上映,并入围第9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短名单。
在学术方面,围绕女书研究的全国性学术大会已成规模。1991年,首届女书考察学术研讨会在江永县召开。60余名专家学者聚集在女书之乡进行讨论。目前,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南女子学院等大学已建设女书研究基地。部分有志人士还开创了开源的女书电子词典。江永女书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与传承。
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的作用下,目前用江永女书书写的作品,也逐渐解脱了“苦情”的枷锁,增添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内容,如唐宋诗词、祝福话语等,表达出更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景象。
相关报道
江永女书:深山“玫瑰”,多彩绽放-新华网 (xinhuanet.com)
江永女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光明日报-光明网 (gmw.cn)
女书题材纪录电影《密语者》首映,讲述当代女性成长故事 (bjnews.com.cn)
江永女书:唤醒女性独立的神奇密语__永州新闻网_永州 (yongzhou.gov.cn)
相关论文
[1]. 贺夏蓉.女书及女书文化传承的演变及特征分析[J].文化遗产,2010,(03):85-90.
[2]. 刘春侠.“女书”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1):45-48.
[3]. 田李隽.江永女书及其女性文化色彩[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04):23-27.
[4]. 谢志民.江永“女书”概述[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01):67-74.
相关图片
江永县蒲尾村女书园内的女书墙。大字为“江永女书”,小字为“文化瑰宝”(右)“世界一绝”(左),图源:新华网
江永县蒲尾村女书园一景,图源:新华网
女书传承人胡欣写的女书,图源:中国新闻网
谭盾《13部微电影交响诗:女书》演奏现场,图源:艺术中国
用女书写着“江永”的咖啡杯套,图源:浙江日报
“江永女书”亮相2023永州文旅(深圳)推介会,图源:红网
本期编辑:李卓兰
内容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