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文化

【湖南】时间:2024-10-12      来源:本站      

梅山文化是楚文化的重要支流,也是湖南省内保留最多湖南原生文化的文化遗存。梅山是一个区域概念,并非具体的山名,而是指以安化、新化两县为核心的湖南中部雪峰山区这一大片山体,其范围包括娄底、益阳、邵阳、湘潭的部分市县。梅山文化既是这一古老地区的区域文化现象,也是流传至今的活态文化,是中国西南地区瑶、苗等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典型代表。

一、梅山文化的起源

梅山文化发端于上古五帝时代,其创始人可以追溯到蚩尤始祖。但是,关于梅山的得名众说纷纭,目前难有定论。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得名于长沙王吴芮的部将梅鋗。同治十一年版《安化县志》记载:“高帝五年,徙吴芮为长沙王,其将梅鋗从之,家益阳,因姓其居曰梅山。”

二是得名于“芈山”。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石宗仁认为,梅山峒蛮与梅山早已存在。梅山之名的缘起应从梅山“旧不与中国通”的苗蛮语来解释。当今湘西、泸溪等地的苗民,称呼梅山(神)为芈山(神),楚为芈姓,楚人居住地为芈山,梅山与楚应当有着直接的承袭关系。

三是得名于产媒之地。据道光《宝庆府志·山川考二》记载:“梅山距今治四里,按旧志相传,是山无草木,一岁忽有梅枝插石上,日就荣茂。岁久涸枯,根干几尽,犹见影于石后,人皆以为仙迹,故名。”同时,《楚宝·梅山考》在记录梅鋗时提及:“梅鋗以益阳梅林为家。”可见梅山之名早已出现。

二、梅山文化的核心内容

一是宗教信仰。梅山峒民信仰原始宗教“梅山教”。这种宗教有系统的神、符、演、会和教义。峒民信奉的梅山神明有男女之分,男神为梅山张五郎,即梅山祖师。女神相对男神则更多一些,有白氏仙娘、梅婆蒂主和梅山梅娥等。荆楚文化研究专家马少侨认为,梅山文化是一种巫文化,人神之间关系紧密,“神鬼人格化,人神和平相处,万物神格化”。

二是民风民俗。梅山民风淳朴、剽悍,“蛮”是梅山人共同的文化品格。民俗则千奇百怪。从生产习俗上来说,梅山不同地区的生产习俗不同,“上峒梅山上山打猎”、“中峒梅山掮棚放鸭”、“下峒梅山打鱼摸虾”就体现了他们的各自特色。婚嫁和丧葬方面,梅山人也有着特定的习俗,例如鼓锣相击。

三是新化山歌。新化山歌是梅山文化的活化石,以口头创作、口头传唱的方式生存于民间。新化山歌的内容丰富,涵盖劳动歌、风俗歌、时政歌、仪式歌和陶情歌等多种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喜怒哀乐,是梅山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反映苗、瑶、侗、汉等多民族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的百科全书。如《资水滩歌》长达数百行,就是 一部资水河运志和古梅山的地理人文教科书。

三、梅山文化的当代传播

整体来看,梅山文化相对小众,鲜有关注。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梅山文化的概念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并逐渐成形。首届和第二届中国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相继于1995年和1997年举办,也出现了相关著作,如马铁鹰的《梅山文化概论》、郭兆祥的《中国梅山文化》等。

为了进一步普及梅山文化知识,梅山文化研究基地举办了社科普及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短视频、现场宣讲等形式,讲述梅山文化内涵、梅山精神、梅山故事等内容。

湖南大学陈飞虎教授则带领其团队耗费12年心力设计完成中国梅山文化园建筑群。万家大院、梅山文化博物馆、梅山文化艺术村、风雨廊桥、景牌楼、水库大坝、农耕博览园、黑茶工艺坊、吊脚楼群等建筑,充分体现传统民间工艺、民间工匠、民间风俗,展现梅山本土地域风格。2019年,中国梅山文化园建筑群入选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建筑艺术作品,也成为了国家五星级乡村旅游经典。2022年,梅山文化园景区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23年,湖南博物院主办梅山文化原创专题展“亘古的祈愿——梅山文化圈雕塑与信仰”。此次展览通过三个单元展示了100余件明清以来湘中造像及楚地考古物证,勾勒梅山文化的历史源流和基本面貌。

 

相关报道

【新闻】“亘古的祈愿——梅山文化圈雕塑与信仰”在湖南博物院开幕 | 湖南博物院 (hnmuseum.com)

新化山歌:梅山文化的百科全书-光明日报-光明网 (gmw.cn)

超赞的!安化人设计的中国梅山文化园建筑群作为湖南...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普及梅山文化,讲好梅山故事:梅山文化研究基地举办社科普及活动-梅山文化研究中心 (huhst.edu.cn)

探秘梅山文化与古韵,带你沉浸式打卡梅山文化园_腾讯新闻 (qq.com)

 

相关论文

[1]. 刘铁峰.梅山文化概论[J].娄底师专学报,1997,(03):25-30.

[2]. 刘铁峰.论梅山宗教文化之民俗特征[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06):17-21.

[3]. 易永卿.梅山的由来与梅山文化的地位和影响[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30(03):32-37.

[4]. 袁愈雄.梅山文化的内涵浅说[J].天府新论,2005,(S1):172-173.

[5]. 张劲松.新化县梅山文化的特色及价值[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01):11-14.

 

相关图片

“亘古的祈愿——梅山文化圈雕塑与信仰”展览,图源:潇湘晨报

新化山歌演出照,图源:光明日报

中国梅山文化园景牌楼,图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中国梅山文化园园区美景,图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本期编辑:李卓兰

内容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资源

 


分享: